【客庄中心/綜合報導】現年高齡98歲的攝影家李增昌,用鏡頭記錄人生,遍行家鄉竹東、橫山、北埔及新竹市等,走到哪、拍到哪,詳實地記錄當地生活點滴、街頭巷尾景致,即日起至7月28日在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舉辦攝影展。攝影展從每年大年初一拍攝的全家福揭開扉頁,珍貴的生活記憶,通過「翕.全家福」、「翕.捕光竹影」、「翕.竹東攝影俱樂部」、「翕.客庄鬧熱」、「翕.臉譜生相」、「翕.生活群像」,凝視客庄人文的演變。
李增昌個性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熱忱,曾在二戰期間到日本當少年工、造飛機;光復後,回台灣先後在新竹煤礦局、竹東新竹玻璃廠工作。他表示,為協助照顧家庭,他把每個月的薪水都交給母親,母親為了鼓勵他在工作之餘,應有休閒娛樂,特別買了台相機給他,他因而踏入攝影旅程,如今能舉辦攝影展,是他連做夢都沒想到過的事情,謝謝大家的鼓勵與肯定。他拍攝數千張作品,題材包含人物、風景、地方風俗民情、各種節慶活動等。這次攝影展透過海陸客家語說出老照片的故事以及口述史訪談影像,引領觀眾回望過去一甲子的新竹客庄影像詩歌。
1927年出生的李增昌,是竹東軟橋人,小時候家裡開茶工廠,有次家裡請來一位員崠仔翕相(照相、拍照、拍攝)師傅,日本時代相機尚未普及化,拍照是一件大事,年僅8歲的他,因為對相機的好奇,埋下日後熱愛拍攝的種子。1943年,李增昌被日本徵用到神奈川縣的「高座海軍工廠」擔任海軍工員,也就是紀錄片《綠的海平線》描述的8千名台灣少年工其中一人。光復後回到台灣進新竹煤礦局的機電部門工作。1953年,新竹玻璃公司成立,是當時臺灣規模最大玻璃工廠,因薪資條件優渥,大家相爭進入,1955年,李增昌進入台玻電機課擔任基層電工,日薪12元,半年後升為16元,他把每個月薪水都繳給繼母,繼母為了鼓勵他對家庭的照顧,花了相當於當時幾個月的薪水,特地到新竹市東門市場旁的萬昌照相館,買了一部當時要價兩千多元的Fujica135相機送給他,李增昌就此踏上攝影的旅程。
李增昌走到哪,拍到哪,不管是大街、小巷、路人、哪家親戚、朋友,都收錄進李增昌的相簿裡,也為早年的竹東地區留下許多歷史畫面。李增昌後來認識了台泥化驗工范鏡澄,兩人因為共同興趣變成好朋友,范鏡澄假日經常騎著摩托車載李增昌外出拍照。李增昌有一次再范鏡澄家看到好友用一台富士放大機,放大「兩公婆」(兩夫妻)的相片,李增昌土法煉鋼,用牛奶罐裝藥水,找人做了放大用的架子,買回自己喜歡的藥水顏色,回家自己練。 范鏡澄教了李增昌許多暗房基本知識,還邀李增昌加入北埔鄧南光發起的「台灣省攝影學會」,范鏡澄編號是150號,李增昌是302號。有了好友的相助、相惜,李增昌後來又買了一部Nikon F。
1970年,以鍾鴻為首,范鏡澄、黃阿滿、范寬、羅月松、劉榮升、羅士雄、林良恩、鄒慶安、彭廷旭和李增昌等,組成了「竹筍攝影俱樂部」,除了鍾鴻家是照相館,其餘成員大多有自己的暗房,經常互相討論翕相、洗相片相關問題,也辦攝影展,當時俱樂部「竹筍」之名被取笑為脆弱得如同竹筍一下就會被折斷,經商議後,後來改稱為「竹東攝影俱樂部」,維持10年之久。在竹筍俱樂部期間,曾邀請人體模特兒林純嬌外拍,地點選擇在不易被發現的竹東水泥廠後方石駁下,在封建社會,模特兒自己擺姿勢,很大膽也很專業。 因維曾去日本造飛機,遇到相機壞了,李增昌都是自己拆開、修理再重新組裝回去,有不懂的就自己翻書研究,從自己的第一部相機,後來也陸續幫忙修別人的相機,至今已修了一千多部機械式相機相機。
李增昌共出版了三本書籍,都是他在1960、1970年代,在新竹所拍攝的農村生活。他總說,攝影不能賺錢只會花錢,但賺到快樂人生。
新竹縣府表示,本次展覽除縣史館典藏李增昌的攝影作外品,同時獲得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協助提供數位影像。另有三項從未發表展出的亮點,分別是每年大年初一團圓時,李增昌為家族親友、街坊鄰居拍攝的全家福、五十多年前參與攝影協會模特兒外拍的眾多花漾倩影以及34台陪伴增昌伯公記錄人生的德、日、台製相機。
李增昌50多年的攝影生涯,與時俱進,今年98歲高齡的他,還會玩數位創作,使用電腦編輯影像、將老照片數位化再放大列印等,技術相當熟練,現場展示增昌伯公的數位作品,也布置復古場景供拍照,現場民眾開心拍照留念。
李增昌攝影展資訊
展期:即日起至7月28日(星期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至17:0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 101-102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