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民國69年(1980)蔣經國總統到獅潭視察,經過我的農機行好奇駕駛伍氏搬運車後,宣佈開放農用搬運車可以行駛縣道、省道;原本碎石路面的台三線獅潭段也鋪上柏油,帶給獅潭居民不少方便。」
甘順發(1936年生)在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開設順發農機行已近一甲子,牆上掛著他與蔣經國合影的放大照,是「鎮店之寶」;每天上午到他店裡泡茶打嘴鼓的鄉親盈門,有如「獅潭消息」中心,鄉內新聞也不脛而走。
客家委員會委託拍攝的「花若盛開」,9月15日晚在獅潭老街封街首映,轟動山鄉,片中98高齡的郭火炎還駕農用搬運車馳騁山林;他的車子都向甘順發購買,已換了4輛,兩人相差10歲,無話不談,是片中靈魂人物,也見證獅潭山鄉近百年變遷。
甘順發念公學校3年級時日本戰敗投降,續接受3年國民政府教育,他從小對機械感興趣,從焊錫學徒做起,後學修腳踏車、摩托車,再轉到苗栗廣大行學修農機,28歲與老伴黃春菊結婚前,已是農機師傅,婚後夫妻胼手胝足創業,開設順發農機行。
甘順發回憶光復初期,台灣缺肥料、農藥、農機,一切靠堆肥、人力與水牛,收穫受限,而獅潭位於苗栗縣內山,居民生活辛苦,1950年代香茅油有段盛景;1960、1970年代主要經濟作物是茶,紅茶、綠茶外銷都好,新店、永興村設有富山、新隆、秀守、永豐……等多家製茶廠,每天傍晚擠滿繳交茶菁的人潮,到1980年代茶葉卻快速沒落。
1970年代台灣工業快速起飛,獅潭人口從1萬2千人高峰,快速往外流,農業機械漸取代耕牛、人力,斛桶(脫穀機)從腳踏到機械,中耕機、深耕機、開溝機、採茶機、鋤草機、肥料撒布機、田間搬運車、精米機……等農機陸續上市,給農 友不少方便,也舒緩山鄉人口老化與人力不足問題。
「順發!真慶哦!你拿得到伍氏搬運車介全縣總經銷。」1968年新竹香山端翔企業公司董事長伍正訓研發的伍氏農用搬運車非常實用,他透過廣大行幫忙,拿到苗栗縣總經銷,令曾任獅潭鄉長的古石榮刮目相看。
端翔要求每月至少賣15輛,他月售30輛是常事,農友購車要向農會貸款,他也得跟各農會交際,最盛時單頭屋鄉鳴鳳村的伍氏搬運車就多達148輛,現可能僅剰幾輛,伍正訓曾送塊「造福農民」匾額肯定他。
甘順發說,伍氏搬運車速度慢,起初跟鐵牛車(拼裝車)一樣不能行駛縣道、省道,警方會告發,非常不便民,直到1980年蔣經國總統從南庄走台三線到獅潭視察,到他店內試駕後,覺得很平穩,馬上接受他的建議准予行駛縣道、省道;經國先生見獅潭段還是碎石路面,車行顛簸,塵土飛揚,也苦民所苦,下令鋪設柏油。
甘順發引進各種中小型農機方便農友,卻衝擊到一些產業,農友大量購買家用精米機後,造成鄉內三、四間精米所(輾米廠)生意崩落﹔伍氏搬運車進出山林運載方便,以往協助山林砍伐的拖吊業者也得轉行,扛木維生的蔗擎苦力更走入歷史。
甘順發回憶說,1965年古鎮乾等鄉賢見獅潭缺乏娛樂場所,合資在義民廟旁建了獅潭戲院,開幕時請大中華歌劇團登台演出,水洩不通盛況彷如昨日,但隨著時代變遷,最後連演脫衣舞都難以生存,如今連戲院都拆了。
甘順發熱心公益,家中賀匾琳瑯滿目,他擔任仙山靈洞宮總幹事廿餘年,爭取補助興建了立體停車場,拓寬改善往仙山的道路,讓仙山成為宗教觀光聖地;廿餘年來他也每年帶頭發起捐米活動,幫助真善美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喜憨兒,以去年來說就募了7200台斤。
甘順發已88高齡,仍身手矯健,思路敏捷,繼續為農友維修農機﹔許多農機零件晚上仍放在門外,從未遭竊,讓他感佩山鄉民風的純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