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標,阿勇牯》全國首播,客語大埔腔、噶哈巫族語演出
金鐘講客號來到台中東勢的石角國小了!這次「戲偶子劇團」首次以客語大埔腔結合噶哈巫族語,演出親子布袋戲《走標,阿勇牯》,該劇跳脫以往傳統布袋戲展演方式,透過講客號的數位匯流技術,帶領網路上的大朋友、小朋友,透過鏡頭,一睹布袋戲幕前幕後多方獨家角度,一起身歷其境感受親子劇場《走標,阿勇牯》的魅力。
這次的演出改編自台中東勢真實歷史故事,結合當地原住民噶哈巫族語、客語大埔腔,一起敘述劇中主角阿勇牯、AWI,面臨困難、學習溝通到解決問題的生命成長歷程,歡迎大小朋友到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臉書,點選直播連結,感受《走標,阿勇牯》布袋戲的聲光特效張力,一起和阿勇牯和AWI勇闖山險谿澗,在歡笑和淚水中,感受客家和原住民文化的美好。
「戲偶子劇團」邱豐榮表示,劇中特別擷取客家與噶哈巫族類似童謠編成的「餵螞蟻歌」,演出者以唸唱及歌曲演唱方式,傳達大埔腔及噶哈巫族語的各種趣味,期望透過「戲曲」、「歷史」跟「語言」之間,讓孩子體認到,腳下土地的真實存在,培養孩子珍惜台灣多元族群共榮的難能可貴。
《走標,阿勇牯》的故事背景,從平埔族的「樸仔離社」與客庄東勢角展開,描述清朝乾隆35年,清朝為了開採軍功木料,與當地兩大軍功寮場中,擔任護衛的樸仔離社族人與伐木客家工匠,發生的一連串故事,劇中核心,特別以兒童的視角,客家男孩阿勇牯和噶哈巫族男孩AWI,來敘述這齣由真實歷史改編的故事,劇中穿插兩個族群男孩的合作、扶持,也重現早年山場各族群,為了生存而延伸的艱辛、血淚開墾史,同時,也介紹了多處珍貴歷史景點,像是保留至今的東勢巧聖仙師廟等。
故事最後,以噶哈巫族遷徙至埔里後,仍會每年「回娘家」跟客族溫馨互動的「番田根」習俗作結尾,也讓小朋友認識,原客族群多元友好的一面,即使兩個族群在台中盆地開墾過程中,在生存之際,仍可以透過溝通、理解,共創和平友好的故事,歡迎大小朋友,點選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臉書連結,一起獨家觀看客家和原住民朋友的精采《走標,阿勇牯》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