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美東時間6日表示,美國將對所有輸美晶片及半導體課徵高達 100%關稅,除非企業承諾在美國設廠。對此,行政院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今(7日)指出,台灣半導體業者有三種因應模式:在美國建廠、併購或尋求合作。他強調,由於所有競爭對手的起跑點相同,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韌性與競爭力深具信心。
川普「棍棒政策」施壓 各大廠將相繼赴美設廠
川普在白宮公開表示,這項高關稅政策是為了鼓勵半導體產業回流美國。他點名包括台積電在內的多家公司,並聲稱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金額高達2000億美元。台積電對此僅回應「無評論」,並強調相關資訊以公司公告為準。川普此番言論被外界解讀為,透過關稅施壓,要求外國半導體公司在美國設廠。
事實上,台積電已因應美國客戶需求,宣布將在美國擴大投資至 1650億美元,興建6座晶圓廠等設施,這項龐大的投資計畫被視為能豁免高關稅的關鍵。
專家:台積電影響有限 供應鏈成本值得關注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分析,川普此舉是繼推動「大而美法案」獎勵投資後,祭出的「棍棒」政策,將對全球半導體業者的布局策略產生深遠影響。
劉佩真認為,對於已在美積極設廠的台積電而言,100%晶片關稅的直接影響有限。未來的觀察重點在於,美國不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是否會導致在美設廠成本提高。她指出,包括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主要晶圓代工業者,都因在美國投資設廠而可望豁免高關稅,「起跑點沒有改變」,競爭勝負仍將回歸於先進製程的良率表現,而台積電在這方面依然領先。
中小企業挑戰大 政府將編列預算協助
至於無法赴美投資的中小企業,是否會受到較大衝擊?劉鏡清表示,政府已編列超過 950億元 的特別預算,短期內將協助應急。中長期則會透過推動「AI新十大建設」等方案,協助產業轉型並加速全球布局,以應對地緣政治帶來的挑戰。
劉佩真總結,川普的高關稅政策將加速全球半導體產業在美國落地生根,但也可能導致整體供應鏈成本上升,最終推高終端產品售價,進一步影響消費者意願,為未來半導體市場需求帶來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