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朱愷元/高雄報導】2025美濃「黃蝶祭」這週末盛大登場,今天(13日)重頭戲「大地書房音樂會」在笠山下舉行,3個小時的音樂演出,觀眾們坐滿台前,有人隨旋律拍手、搖擺身體;有人輕聲哼唱。生祥樂隊、排灣族創作歌手戴曉君Sauljaljui、廣西壯族的瓦依那樂隊、六堆青年王宏滕以及文學音樂創作者王信允等人接力演出。

今年適逢「台灣現代文學之父」鍾理和冥誕110年、美濃黃蝶祭30週年、生祥樂隊《大地書房》專輯發行15周年。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美濃愛鄉協進會與生祥樂隊,為紀念這三個重要時刻交會,共同舉辦音樂會,「再聚笠山下」。

壓軸演出的生祥樂隊,今天以完整樂團編制演唱《大地書房》專輯中的作品,並與戴曉君同場共演。以野性與靈性兼具的嗓音,展現音樂超越族群界線、回歸人與自然原始連結的力量,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陶醉其中。

林生祥回憶道:「第一個跟我提鍾理和文學音樂計畫的人,是鍾秀梅,大概在1995年吧。」30年後的今天,當時的青年工作者鍾秀梅,如今已是美濃愛鄉協進會的大家長。

今年正值鍾理和冥誕110週年,林生祥指出,電影《原鄉人》的客語配音數位修復版,去年上映,這部以描寫鍾理和一生的農村庶民命運經典文學影像,以母語重新配音重現,更具時代意義。

《原鄉人》數位修復客語版全國首映 觀眾感動落淚

《原鄉人》客語版 回美濃故鄉重現原音

美濃黃蝶祭走入30年,今(13)日在鍾理和紀念館舉行「大地書房音樂會」。朱愷元攝
美濃黃蝶祭走入30年,今(13)日在鍾理和紀念館舉行「大地書房音樂會」。朱愷元攝
生祥樂隊與戴曉君投入在演唱中,讓人沈浸在他們的歌聲裡。朱愷元攝
生祥樂隊與戴曉君投入在演唱中,讓人沈浸在他們的歌聲裡。朱愷元攝

來自屏東六堆的王宏滕今天在音樂會率先登場,他邊唱歌、邊拉奏二胡,低沉厚實的聲線和傳統樂器,交織出獨特的母語樂風。他說:「用母語寫歌、用聲音說故事,喜歡把記憶、情感寫進旋律裡,以音樂書寫自身的文化,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己。」

王宏滕2021年黃蝶祭以二胡改編歌曲〈揚葉仔飛歸來〉,打動聽眾,他現在擔任「夢岸 Bāng Huānn」樂團主唱。

王宏滕是過去第一屆「後生創作營」的學員,現已成立「夢岸樂團」並獲得獲桃園鐵玫瑰熱音賞優等賞。朱愷元攝
王宏滕是過去第一屆「後生創作營」的學員,現已成立「夢岸樂團」並獲得獲桃園鐵玫瑰熱音賞優等賞。朱愷元攝
「夢岸樂團」帶來許多首好歌給現場觀眾。朱愷元攝
「夢岸樂團」帶來許多首好歌給現場觀眾。朱愷元攝

兼具多重文史工作身分的王信允,表示高中時便受林生祥等獨立音樂人啟發,他雖非客家人,投入台灣文學音樂創製計畫後,寫出呈現鍾理和作品〈假黎婆〉的客語音樂。他今天緩緩唱出鍾理和筆下的故事,將文學轉化為可聆聽、可吟唱的土地記憶,令在場聽眾印象深刻。

王信允以台灣文學音樂、土地顯影為創作題材,具文字工作者、文化政策研究者等多重身分。朱愷元攝
王信允以台灣文學音樂、土地顯影為創作題材,具文字工作者、文化政策研究者等多重身分。朱愷元攝
大地書房音樂會今日登場,民眾聽得陶醉。朱愷元攝
大地書房音樂會今日登場,民眾聽得陶醉。朱愷元攝

李英桐一家人特地從台南前來參與這場音樂會。他表示,雖然不是客家人,但一直很認同美濃愛鄉關心土地的理念,「昨天的祭蝶儀式也有來,看到好多年輕人,感覺充滿希望。」這次特別期待瓦依那樂團的表演。坐在後方的女兒則表示,覺得「戶外音樂會很有趣。」

李英桐一家人特地從台南前來參與,表示一直很認同美濃愛鄉關心土地的理念。朱愷元攝
李英桐一家人特地從台南前來參與,表示一直很認同美濃愛鄉關心土地的理念。朱愷元攝
唱山歌的互動,讓現場觀眾玩得不亦樂乎。朱愷元攝
唱山歌的互動,讓現場觀眾玩得不亦樂乎。朱愷元攝

瓦依那樂隊在現場一片熱情呼聲中上場。生活在中國黔桂交界「半農半歌」的瓦依那樂隊,主唱岜農、來自廣西壯族,2012年返鄉務農,同時持續透過音樂記錄勞動與鄉村,自稱「低頭種地,抬頭唱歌」。

團名「瓦依那」在壯語意指「稻花飄香的田野」,他們的音樂融合鄉土民謠、非洲音樂、實驗搖滾等曲風,創作關心腳下的現實、鄉村的勞動以及民族性情的揮灑。2024年,瓦依那樂隊憑藉獨特的農業美學與搖滾精神,登上《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頭版。

瓦依那樂隊說自己的曲風是大地音樂,歌曲的內容都跟土地有許多的關聯。朱愷元攝
瓦依那樂隊說自己的曲風是大地音樂,歌曲的內容都跟土地有許多的關聯。朱愷元攝
獨特的嗓音,抓住觀眾的耳朵。朱愷元攝
獨特的嗓音,抓住觀眾的耳朵。朱愷元攝
現場民眾聽到「瓦依那樂隊」紛紛起舞。朱愷元攝
現場民眾聽到「瓦依那樂隊」紛紛起舞。朱愷元攝
瓦依那樂隊給現場觀眾滿滿的音樂能量。朱愷元攝
瓦依那樂隊給現場觀眾滿滿的音樂能量。朱愷元攝

除了音樂表演,活動現場也匯聚來自各地關心生態與文化的攤位,組成「生態綠市集」,推廣減塑、低碳與再生精神。

觀眾漫步於鍾理和紀念館的大草地,在樂聲與市集交錯之間,理解關於耕作、族群、記憶與環境的土地故事,體現黃蝶祭30年來始終堅持的初心。黃蝶祭從2015年起,改成雙年祭,今年屆滿30週年、這次是第25屆。

黃蝶祭30週年 返鄉青年「立」身美濃續寫土地故事

台三線藝術季走入美濃黃蝶祭 南北客庄交流

美濃黃蝶祭走入30年,今(13)日在鍾理和紀念館舉行「大地書房音樂會」。朱愷元攝
美濃黃蝶祭走入30年,今(13)日在鍾理和紀念館舉行「大地書房音樂會」。朱愷元攝
現場上百位民眾到場一同欣賞這場音樂會。朱愷元攝
現場上百位民眾到場一同欣賞這場音樂會。朱愷元攝
林生祥說他很會流汗,吃火鍋的時候都會帶一條浴巾。朱愷元攝
林生祥說他很會流汗,吃火鍋的時候都會帶一條浴巾。朱愷元攝
今年金曲獎得主戴曉君與生祥樂隊共同演出,戴曉君說拿下金曲獎後回去,部落的鄉親們站一排,熱情的歡迎他回家。朱愷元攝
今年金曲獎得主戴曉君與生祥樂隊共同演出,戴曉君說拿下金曲獎後回去,部落的鄉親們站一排,熱情的歡迎他回家。朱愷元攝
林生祥的母親在台下聽兒子唱歌。朱愷元攝
林生祥的母親在台下聽兒子唱歌。朱愷元攝
生祥樂隊貝斯手早川徹。朱愷元攝
生祥樂隊貝斯手早川徹。朱愷元攝
生祥樂隊鼓手福島紀明。朱愷元攝
生祥樂隊鼓手福島紀明。朱愷元攝
生祥樂隊吉他手大竹研。朱愷元攝
生祥樂隊吉他手大竹研。朱愷元攝
「瓦依那樂隊」來自廣西壯族的半農半歌樂團,「低頭種地,抬頭唱歌」是他們想帶給觀眾的概念。朱愷元攝
「瓦依那樂隊」來自廣西壯族的半農半歌樂團,「低頭種地,抬頭唱歌」是他們想帶給觀眾的概念。朱愷元攝
瓦依那樂隊用敲打鋤頭的聲音,增加與種田的連結。朱愷元攝
瓦依那樂隊用敲打鋤頭的聲音,增加與種田的連結。朱愷元攝
觀眾紛紛拿起手機記錄下好聽的歌聲。朱愷元攝
觀眾紛紛拿起手機記錄下好聽的歌聲。朱愷元攝
現場觀眾沈浸在音樂中。朱愷元攝
現場觀眾沈浸在音樂中。朱愷元攝
第25屆美濃黃蝶祭第二天舉辦「大地書房音樂會」。朱愷元攝
第25屆美濃黃蝶祭第二天舉辦「大地書房音樂會」。朱愷元攝
現場販售第二十五屆美濃黃蝶祭周邊,民眾熱烈購買。朱愷元攝
現場販售第二十五屆美濃黃蝶祭周邊,民眾熱烈購買。朱愷元攝
音樂會旁也有生態市集,提供民眾走走逛逛。朱愷元攝
音樂會旁也有生態市集,提供民眾走走逛逛。朱愷元攝
美濃黃蝶祭走入30年,今(13)日在鍾理和紀念館舉行「大地書房音樂會」。朱愷元攝
美濃黃蝶祭走入30年,今(13)日在鍾理和紀念館舉行「大地書房音樂會」。朱愷元攝
黃蝶祭今年邁入30個年頭。朱愷元攝
黃蝶祭今年邁入30個年頭。朱愷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