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竹苗淺山客庄物種生態豐富,不只是石虎棲地,也是極度瀕危物種「槲櫟」原生分布地。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與國立聯合大學舉辦植樹活動,種下青剛櫟、槲櫟、栓皮櫟、毽子櫟、豆梨、大頭茶、厚葉石斑木等台灣原生樹種,希望打造石虎生態廊道,提升區域生態韌性。
槲櫟分布於泰國、中國南部、日本等亞洲地區,生長於平地至海拔800公尺,台灣第一份採集紀錄為1924年島田彌市於新竹紅毛(現新豐)所採集,而後近70年,無人發現野外族群與標本紀錄,直到2002年楊國禎博士於新竹新豐鄉坑子口靶場管制區再度發現。
槲櫟族群數量自2002年發現後,族群植株更新不佳,族群結構呈現老化現象且少於100株。雖有研究團隊於2019年於苗栗再發現槲櫟新分布地,但其生長範圍仍然狹隘,總數仍少於100株。
「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將槲櫟列為極危等級,槲櫟樹型優美,果實更是野生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林保署)與國立聯合大學(聯大)於12日在聯大八甲校區舉辦「織一片生態綠網」植樹活動。林保署表示,苗栗是石虎的重要棲地,聯大八甲校區坐落於苗南丘陵淺山保育軸帶,附近產茶,群山、農田、茶園與聚落交錯,族群多元,是典型人與自然共存的里山環境,也是國土生態綠網的重要節點。
農業部部長陳駿季說,森林不只是環境資產,更與糧食安全息息相關。今年國際森林日的主題是「森林與糧食」,提醒我們森林不僅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關鍵,更提供了多樣的可食植物,支撐農業生態,同時也帶動地方產業,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
陳駿季指出,因應氣候變遷力拚2050淨零碳排目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種樹吸收二氧化碳,今天種下的樹,也許10年後可換成碳費,平均1公頃林地每年約可吸收10噸二氧化碳,若好的樹種可以吸收到20噸。
他也提到,植樹造林要適地適種,植樹區域於迎風面,過去種的櫻花、相思木,可能受風導致斷枝,造成林相不佳,趁此機會將櫻花樹移植到對面湖畔,反而長得更好更美,期待透過與學校合作植樹檢視植栽,讓樹木回歸適地種植。
今年的植樹活動栽植槲櫟、青剛櫟、豆梨、大頭茶與厚葉石斑木等,除宣示復育槲櫟原生棲地外,亦提供昆蟲、鳥類食源,並以不同樹種打造多層次變化,強化作為生態廊道之功能,也進升區域生態韌性。
林保署說明,「國土生態綠網圖資」平台已公開全台45條區域保育軸帶、44個綠網關注區及多項生態地景圖資,是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育空間治理的重要藍圖,以紮實的資料基礎支持政府及民間單位於土地利用與經營規劃時導入保育措施。
林保署表示,每年植樹月期間,各分署推出贈苗活動,鼓勵全民參與植樹行動,希望更多人親手種下希望的種子,為環境增添生機。不論是在庭院、公園、社區,甚至是校園,每一棵樹的種植,皆能夠讓國土生態綠網更加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