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新聞/綜合報導】農曆正月十五「正月半」(元宵節)是春節最後的重要節日,象徵著春節圓滿結束。這一天華人會齊聚吃元宵,意味著新年團團圓圓,但你知道元宵與湯圓的差異嗎?此外,客家人在這天是吃菜包(豬籠粄)、拜新丁、擐雞酒,體現出台灣濃厚的多元文化特色。

客家菜包

桃竹苗不少鄉親友在元宵節吃菜包的傳統。示意圖,范修語攝(資料照)

元宵、湯圓怎麼分?

元宵與湯圓雖然看似相似,但製作方式與口感有些許不同。

元宵是「搖出來」的,做法是先將內餡切成小塊,放入篩網中搖晃,讓餡反覆裹上糯米粉,使其逐漸變大成形,過程類似滾雪球。所以元宵的外皮較不平整,整體較為乾爽、吃起來口感較Q彈。

冬至吃的湯圓則是「包出來」,製作時先將糯米粉加水揉成糰,再搓成圓球,因此口感較軟。但因湯圓製作、購買較方便,所以現在元宵節,許多民眾多為購買湯圓吃。

冬至吃湯圓

冬至將近,湯圓成為每家每戶應景傳統美食。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客家鹹湯圓

最能傳達客家飲食精髓的煮鹹「粄圓(海陸腔:banˊ rhan,湯圓),飽含了米食、配頭和菣香。蕭秀琴提供

客家元宵習俗:吃菜包(豬籠粄)、拜新丁、擐雞酒

相較華人吃元宵、湯圓,客家人在正月半這天則是吃菜包(豬籠粄)。

將蘿蔔絲、香菇、油蔥、乾蝦皮等內餡炒過後,用糯米漿將內餡包裹,蒸熟後口感Q彈,帶有淡淡的米香,美味又有飽足感。由於外形像豬籠,因此又稱「豬籠粄」,是每逢過年過節必備的美味,用來祭祖敬天,祈求平安、吉利、好彩頭。

此外,部分客庄還有「拜新丁」的祭儀,如屏東佳冬、屏東六堆、台中東勢等,鄉親若是去年有男女新生兒,在正月半這天會準備新丁粄或千金粄,到伯公廟前擺粄,故東勢有「正月半看大粄」說法。

雲林崙背羅厝村是詔安客家人的大本營,早期村民家中若有添男丁, 就會在正月十五日這天,準備自家飼養的雞和米酒,到三界公爐主家祭拜神明,並比賽誰家飼養的雞比較肥大,贏家會把雞烹煮成雞酒,請村民享用。此獨特的百年習俗為「擐雞酒(kuan geˇ ziuˆ/提雞酒)」,具有祈願、報喜、分享意涵,展現傳統農村的人情味。

客家菜包

客家菜包。范修語攝(資料照)

新丁粄

客家人年終「還天神福」時,家有添丁者要做新丁粄,給鄰居親友分享。圖為今年獅潭義民廟做的新丁粄。何來美攝

詔安 摜雞酒

「摜雞酒」是羅厝社區流傳百年的民俗活動。翻攝自雲林縣議員洪如萍 臉書

正月半核心目標——團圓、祈福

正月半(元宵節)不僅是傳統節日,更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吃湯圓、吃元宵,還是吃菜包與拜新丁,這些傳統習俗都圍繞著「團圓」、「感恩」與「祈福」。

【寫客文】正月半,敢定著愛食「元宵」?

文/張美煜,講海陸腔个屏東客人(新竹關西裔),師大國文系退休,現居台北新店,目前擔任寶島客家廣播電台主持人,中…

何來美專欄/劉蘭英談「舂粢打粄」廚藝

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出版多部客家著作,現持續從事文史寫作 客家婦女擅於「舂粢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