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目前持續關注傳播政策、平台問責、中國傳媒、新聞業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和平新聞學(peace journalism)、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及人工智慧(AI)等研究主題。

在美國,宗教領袖常以「對權力說真話」的方式,挑戰政治不公。然而,在川普2.0時代,宗教的批判性聲音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美國巴德主教(Mariann Edgar Budde)的佈道與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的呼籲,充分展現宗教領袖的道德勇氣。

宗教領袖的道德高度

巴德主教與教宗方濟各的呼籲,代表著宗教作為道德底線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他們個人的道德高度,儘管他們的行動也面臨來自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彈。比方說,川普支持者旋即將巴德主教標籤為「激進左派」,甚至有共和黨國會議員誑言她應該被「加入驅逐名單」。而教宗方濟各則強調,政治領袖的責任不僅是維護安全,更在於促進和平與和解。他特別嚴厲批評「在教堂與學校內進行執法」的政策,將摧毀這些場所作為庇護所的角色,並使移民家庭陷入更深的恐懼與痛苦。

新政策對社會的重大影響

川普政策的強硬作風可能在短期內滿足部分選民對國家安全的需求,但其長期影響卻是難以忽視的。以移民政策為例,大規模的驅逐行動不僅破壞無數家庭的完整性,也可能對美國經濟造成不良影響。移民在農業、服務業等領域的貢獻無可取代,對他們的排斥可能讓這些產業陷入困境。此外,這些政策讓移民社群生活在恐懼之中,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加劇,可能嚴重影響美國社會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川普對跨性別者權利的打壓,也可能加劇這一群體在精神與生活層面的困境。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美國跨性別者的自殺率遠高於一般人群,而這樣的政策只會進一步加劇他們的孤立與痛苦。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傳遞出一種排斥與分裂的價值觀,損及美國作為自由與包容典範的國際形象。正如巴德主教與教宗方濟各所強調的,任何短期的政策利益,若以犧牲人性尊嚴為代價,都將損害國家的長期穩定與道德基礎。

據統計,自2014年以來,至少有70件公開案例顯示,移民為躲避移民與海關執法局逮捕而尋求教堂庇護。最近川普這項大規模驅逐移民的政策改變,不僅對弱勢群體構成威脅,也破壞了宗教與教育機構的道德基礎,讓這些場所原本應有的庇護角色遭受破壞。

重塑美國夢,免於歧視與仇恨

在巴德主教與教宗方濟各的呼籲中,我們看到一種對人類共同福祉的深切關懷。宗教或許無法直接改變政策,但它能喚醒人心,提醒我們注意政策背後的道德意涵。

教宗說:「一個沒有仇恨的社會,才能迎向真正的繁榮。」這句話不僅是對川普的呼籲,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提醒。在這個分裂與對立的時代,或許我們最需要的,正是回歸人性的本質,重新思考政策與道德的平衡。我們必須承認,在建構一個更公平正義與和諧共榮的社會過程中,川普式的激進政策不該是應有的常態。川普針對非法移民與LGBTQ+性少數群體近乎仇恨式的敵意,其實無助於解決根本問題。呼應宗教領袖的道德訴求,應有更多人站出來要求川普懸崖勒馬,重新回歸尊重差異、減少仇恨與保障人性尊嚴的普世價值,不要讓美國夢成為非法移民與LGBTQ+性少數群體的噩夢,甚至最終成為所有人的噩夢。

羅世宏專欄/川普2.0時代,少數群體權利岌岌可危(上)

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