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宥,學生、台東客家人、現下戴台東(四縣腔)
講著客家人个重要節日,就絕對做毋得無講著,逐年11月11號會舉辦个——臺東好米收冬季。外地人輒常認為:池上同關山就係臺東好米最好个產地,毋過,在臺東縣鹿野鄉个瑞源、瑞隆、瑞和,又安到「大原三村」,同附近个福老庄頭——瑞豐村,乜係臺東種禾仔盡重要个主要地區。最近,就在收冬个這時節,瑞源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一隻「稻大原田園體驗」个活動,計畫愛帶大家人在田肚割禾、共下食米食,分大家認識來自鹿野這垤貴寶地个好米。
這擺,佢兜還邀請了一位當特別个先生,就係彭歲玲先生,同當多客語薪傳師,還有臺東講客少年團个幾個成員,共下來到好米收冬季个現場,除忒共下唱歌,乜有成員負責翕相同錄影,用畫面記錄這盛大个場面,再透過自媒體頻道,分過較多人做得共下欣賞。這兜後生條仔,用創新个方式,對文化傳承同保存个付出,實在當分人感動。
舞台項,瑞源社區个細人仔、老人家共下用客話來表演《大地靚靚》這本繪本。這本繪本,係頭下講著个彭歲玲先生、同𫣆俚臺東个細人仔、青少年在臺東客家學堂共下製作个,毋單淨用客家話同英文兩種語言書寫,書裡背乜有音檔做得聽,提醒大家在跈等新時代學習英文个時節,乜毋好添放忒自家个母語。這本繪本還有放在先前舉辦个世界客家博覽會臺東展場,同其他有出版个客話同英文繪本共下做展出。裡肚主要有三隻故事,還安排咧一隻當特別个動物——安到娘花狸(乜就係華語講个食蟹獴)个特殊角色,佢淨做得戴在最淨利無汙染、對動物來講最鬆爽个位所,在書裡背負責串場。
這擺表演,除忒這兜有關農業田事、保護土地个故事,還結合在地人文特色,使用唱出豐源圳个平板山歌、揣令仔个方式,來做開場,表達戴在該片个大家感謝懷念老頭擺,先民開墾豐源圳帶來豐收个珍貴同感動。薪傳師、細人仔同老人家,為台下參加活動个觀眾、鄉親帶來精彩个客語繪本故事表演。
瑞源小學堂裡背个細人仔,大約超過一半都毋係客家人,毋過因為今這下國家語言發展法个推行,鼓勵大家,就算族群無共樣,乜做得共下學習臺灣个語言,建立多元个生活環境,故所這兜細人仔乜跈等客語薪傳師,一步一腳印个學習客家兒童歌曲——「hakka hakka」,為好米收冬祭帶來活跳精靈又鬧熱个氣氛,實在異湛斗。堵好,該片乜有異多个禾田、打當結个禾穀,微風吹來一大片金黃个禾浪,青天白雲个好天時,燒暖个日頭來做伴,合等大人細子个笑聲,這,就係臺東最餳人个風光。
台東鹿野鄉瑞源社區發展協會曾瑞惠理事長,乜係該日好米收冬季現場活動主持人,佢乜對這兜細人仔同老人家个青銀合作表演當阿腦。毋過,在精彩个表演後背,薪傳師乜在排練客語繪本劇个過程堵著困難,安排這場特別个展演,實在異無簡單。比論講,就有細人仔因為族群認同無共樣个關係,無想愛學習客家話,好得這兜客語薪傳師乜異有智慧,想著音樂、藝術,就係無距離个一種做得偎兼大家心靈个方式,想出分大家共下跳舞、唱hakka hakka這首簡單个客家歌曲,分這兜細人仔甘願學習客家話,提供了一隻異好个方法,分大家感受著:客話係一隻當靚个語言。體會著語言个美好。
客語薪傳師林少珍先生同戴玉霞先生都講:「在現場看等老嫩大細共下講客話、成功表演客語繪本劇場故事个時節,正經特別感動又當有成就感。」
在這段表演个幕後,𠊎特別認同少珍先生講个:「語言就係愛對家庭開始」這句話,大人帶等細子,共下學習、共下成長,乜比強逼大家人學習母語个環境還較快樂。希望大家在這大時代,都做得尋轉摎傳承這片土地个語言。
𠊎想,無麼个文化同語言,係淨屬於單一隻族群个。在這位乜鼓勵大家,多多參加無共樣个文化相關活動,體會其他文化个靚,在頭腦肚留下一隻美好个回憶。






華語
說到客家重要節慶,就絕對不能忽略每年11月11日會舉辦的——臺東好米收冬季。來自外地的人們常認為:池上與關山,就是臺東好米最好的產地,不過,臺東縣鹿野鄉的瑞源、瑞隆、瑞和,又名「大原三村」,與附近的河洛庄——瑞豐村,也是臺東種稻產業重要的主要種植地區。最近,就在秋收時節,瑞源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了「稻大原田園體驗」活動,計畫要帶著參與活動的人們,一齊在田中割稻、享用米食,讓大家認識來自鹿野這塊貴寶地的好米。
這次,還邀請了一位十分特別的客語推手,就是彭歲玲老師,與許多客語薪傳師,以及臺東講客少年團的幾位成員,來到好米收冬季現場,除了一起唱歌,也有成員負責拍照與錄影,用畫面記錄這盛大的場面,再透過自媒體頻道,讓更多人能夠欣賞。這些後生世代,用創新的方式,對文化傳承與保存的付出,著實令人感動。
舞台上,瑞源社區的孩子、長輩一起用客語展演《大地靚靚》這本繪本。這本繪本,是剛才講到的彭歲玲老師、與臺東的小朋友、青少年,一起在臺東客家學堂製作而成,不只使用了用客家話與英文兩種語言書寫,書中也都有音檔能夠收聽,提醒大家在追隨新時代學習英文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自己的母語。這本繪本,還放在了先前舉辦的世界客家博覽會臺東展場,與其他已出版的客英繪本一齊展示。書中主要敘述了三個故事,還安排了一隻十分特別的動物——名為娘花狸(華語:食蟹獴)的特殊角色,牠只能棲息在最乾淨無汙染、對動物來說最舒適的棲息地,在書中負責串場。
這次的展演,除了有關農業耕作、守護土地的這些故事,更結合了在地人文特色,運用演唱豐源圳的平板山歌、猜謎語的方式作開場,表達在此地居住的人民感念從前,先民開墾豐源圳帶來豐收的珍貴與感動。薪傳師、小朋友與長輩們,為台下參與活動的觀眾、鄉親帶來精彩的客語繪本故事展演。
來自瑞源小學堂的孩子們,差不多有一半都不是客家人,不過因為現今國家語言發展法推行,鼓勵大家就算族群不同,也能一起學習臺灣的語言,建立多元的生活環境,於是這些孩子也跟著客語薪傳師,一步一腳印的學習客家兒童歌曲——hakka hakka,為好米收冬祭帶來活潑又熱鬧的氣氛,實在優秀。剛好,此地擁有許多稻田、結石累累的稻穗,微風捎來一片金黃色的稻浪,藍天白雲的好天氣,溫暖的日光相伴,男女老少此起彼落的笑聲,這,就是臺東最令人沉醉的景致。
臺東鹿野鄉瑞源社區發展協會曾瑞惠理事長,兼好米收冬祭現場活動的主持人,也對這些小孩與長輩的青銀合作展演十分讚賞。
但在精彩的表演背後,薪傳師也在排練客語繪本劇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安排這場特別个展演,實在不簡單。比如,有孩子因為族群認同不一樣的關係,拒學客家話。幸虧這些客語薪傳師也頗具智慧,想出音樂、藝術,就是無距離的一種能夠貼近心靈的方式,讓大家一起跳舞、唱hakka hakka這首簡單的客家歌曲,促使這些孩子願意學習客家話,提供了一個好方法,讓大家感受到:客語是一種美麗的語言。體會到語言的美好。
客語薪傳師林少珍老師與戴玉霞老師都說道:「在現場看著老老少少一起講客語、成功展演客語繪本劇場故事的時候,真的特別感動又頗有成就感。」
在這段展演的幕後,我特別認同少珍老師所說:「語言就是要從家庭開始」這句話,大人帶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也比強制大家學習母語的環境更快樂。希望大家在這個大時代,都能夠尋回與傳承這片土地的語言。
我想,沒有特定的文化和語言,是只專屬於一個族群的。在這裡也鼓勵大家,多多參與不同的文化相關活動,發掘其他文化的美,在腦海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