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傑/綜合報導】以臺灣生態環境及災難事件場景作為攝影題材的黃文勇與楊順發,將在高雄舉辦「此曾在現此時」攝影展,透過兩人的鏡頭,看見臺灣生活模式對自然造成的影響,以美學的角度辯證無法回頭的歷史,運用長卷、失焦、多張影像錯位重組與橢圓造型、鏡面倒影手法,開闢一條水墨美學思維的渠道,帶讀者走進驚心動魄的台灣風景思辯之路。
高雄新思惟人文空間將於25日推出「此曾在現此時-黃文勇、楊順發攝影展」,以西方發明的工具及攝影決定性瞬間的本質,開闢一條中國美學的閱讀渠道。西方與東方在15 世紀繪畫追求殊途,中國美學走向不求物質形似而表精神意境的價值體系。中國美學體現於山水畫,其一為長卷形式,此形式採移動式觀看,身體對應山水,是在動中產生關聯,隨著畫者的行腳,觀者隨景與畫者共同遊歷。
「此曾在」一詞是由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提,意為過去存在的真實;「現此時」則是河洛語,意指現在。兩位藝術家皆選擇了災難事件場景,透過觀景窗的是絕紀錄,點出人類生活模中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讓讀者反思周遭的生態與環境,思辨今昔無法挽救的歷史。
黃文勇2009年「進行中的時態-也許,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徑」作品,採用失焦,色光變換,長卷規格的手法表現精氣神的游離狀態。身歷其景的心理體驗,是在共融的狀態下以沈浸式文本述說,以多張影像錯位重組,創造出景色不可分割的時序,作品中具文學性,像小說情節一樣能撬開讀者感官,超越個體經驗。
楊順發的「水沒系列」觸發於寺廟前的涼亭景觀-水沒水墨。真與假兩者合一,結合了東方水墨的審美核心意識,以橢圓造型、鏡面倒影手法,直指中國美學陰陽、虛實合一的整體論。其走訪海岸線的過程,意識到消失中的國土,沈重議題下,反營造雅緻到近於傳統文人畫的脫俗精神性,是輕且重的震撼,陰陽互根之哲學。
獨立策展人魏瑛慧表示,黃文勇作品中具有文學性,像小說情節一樣能撬開讀者感官,超越個體經驗。其長年以複合媒材創作,作品一貫存在身體動能,近年以相機作為啟動身體覺知的媒介,呼吸、凝神,以安靜的身體回到內在,和自情與天地為一;楊順發的「水沒系列」是以真的(物質體)與假的(影像體)兩者合一,為中國美學重要特徵,楊順發結合了東方水墨的審,美核心意識,以橢圓造型、鏡面倒影手法,直指中國美學陰與陽、虛與實合而為一的整體論。
兩位藝術家皆選擇了災難事件場景,驚心動魄點出人類生活模式對自然造成的影響,以美學辯證這回不了頭的歷史,當我們希望享受著短期、立即被滿足無限制的消費文化,造就出當代的景觀,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或者可以隔著時空對話 1967年思想家居伊.德博所寫的《景觀社會》。
#展覽預告
▋ 此曾在 現此時 – 黃文勇 ‧ 楊順發攝影展
▋ 開幕茶會 ∣ 2023年12月02日 (六) 2:30pm
.
.
.
展期 ∣ 2023年12月2日 – 2024年1月27日
策展人 ∣ 魏瑛慧
座談 ∣ 2023年12月17日 (日) 2pm
地點 ∣ 新思惟人文空間
開放時間 ∣ 週二~週六 12pm-8:3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