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范修語/桃園報導】營造業在一般大眾心目中,或多或少有些負面觀感,在凡事講求精緻專業的今天,許多廠商都努力於扭轉刻板印象。桃園龍潭的混凝土廠看似與客家毫無關聯,但董事長陳易穰卻是一位花蓮客庄子弟。陳易穰說,也許客家人不會對外表明自己的客家身分,甚至不會說客家話,但他們在商場上都有相當優秀的成績,他始終以客家人為榮。
沿著去年6月底通車的高原交流道下國道三號來到龍潭,3分鐘路程便可以看到一間外觀由紅、藍、白三色組成的新三亞預拌混凝土廠。人一走進去才知道,傳統印象中混凝土攪拌車進進出出、遍地泥沙的混凝土廠,其實辦公室可以相當整潔也相當現代化。
陳易穰目前是新三亞預拌混凝土廠的董事長,新三亞在桃竹地區發展近30年,去年曾榮獲第29屆中華建築健康人居類——高性能綠建材組金石獎。年屆66的陳易穰出生花蓮玉里,父母分別是苗栗公館與新竹竹東的客家人。在日治時期,總督府鼓勵移居花東,不少竹苗客家人攜家帶眷前往開墾,即所謂「二次移民」,也造就當今花蓮超過三成的高客家人口比例。
客語家庭成長 陳易穰憶台九線客庄
其中,早在1853年,客家人沈私省、陳唐、羅江利等十七人,自西部翻越中央山脈,來到璞石閣(玉里古地名)開墾,在現今源城里一帶建立聚落,抵禦四周的原住民,「客人城」也成為東台灣客家人的指標性地名,成為客家人移民後山的重要落腳據點。
陳易穰在客語家庭中成長,儘管從小在四縣、海陸兩種腔調下成長,陳易穰主要還是講四縣,他笑說忽然要轉換成海陸腔還是會有些不標準。老家日治時代在玉里開設雜貨店,陳易穰說,爸爸陳清財曾赴日本讀書並且通曉漢文,平常喜歡穿著整齊的白西裝、白皮鞋,也會穿著全套騎馬的裝備,從玉里長良騎馬渡過秀姑巒溪,到樂合、東里、安通一帶土地巡視、收租。當年家境其實還不錯,一度有兩百位長工一同在當地開墾、大家都還是用簡易茅廁的時候,家裡已經有沖水馬桶。
陳易穰說,小時候在學校與同學聊天,其實不太會講客家話,甚至都講閩南語。他自己觀察,一般大家想到客家,都會聯想到勤儉、勤勞,與現在的環境比起來,以前講客家話也比較不受歡迎。
談到對客家有什麼特別的看法?陳易穰坦言,自己並沒有特別的感覺或印象,「我一直以身為客家人為榮,客家人很優秀,自己遇到許多企業家都是客家人,儘管他們不會特別表示自己是客家人,甚至未必會講客家話,但大家都記得自己是客家人。」
陳易穰回憶,小時候遇到節慶時,鄰村會分送鹹豬肉,當有客人來店裡,爸爸便會切一些鹹豬肉,陪客人喝茶、喝個小酒一起「打嘴鼓」,至今還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當時玉里有「客人城」,陳易穰也會跟著爸爸一起去參加聚會,他就在旁靜靜地聽爸爸說過往在日本的故事。
他笑說,當聽爸爸在跟大家描述日本有摩托車可以飛過河的兩岸、只要在電梯按一個鈕「叮咚」一聲就可以上下樓,不僅鄉親不相信有這種事,連他自己都認為爸爸吹牛吹過頭,沒想到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爸爸講的都是真的。
姊弟不同領域發光 先後獲總統接見
陳易穰也談自己的企業經營理念,他說近年公司有幸參與一些國家的重要建設,例如桃園大溪的阿姆坪防淤隧道、龍潭高原交流道、楊梅休息站、頭前溪上坪攔河堰復建工程等等,他認為綠能與社會企業責任是當今時代的趨勢。
不說大家不知道,榮獲「2021客家貢獻獎」的莊陳月琇,其實是陳易穰的親姊姊,陳易穰說,姊姊近年眼睛比較不好,去年在苗栗的頒獎典禮,本來他要帶姐姐上台領獎,但那天剛好也是中華建築金石獎頒獎,姊姊跟他說,有許多朋友會幫忙,讓他安心去金石獎。
陳易穰說,後來看到頒獎典禮影片才發現,是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親自扶姊姊上台領獎,「很感動,從影片看到主委的動作,是真的有心扶姊姊」,客家靠大家的努力,越來越受各界的重視。
歡迎討論或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