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台灣文學巨擘鍾肇政(1925—2020)著作等身,在客委會、桃園市政府支持下,經他兒子鍾延威兩年餘努力,新編的《鍾肇政全集》最近出版,為他一生創作留下完整記錄。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肯定鍾肇政,不僅是作家,也是客家運動的啟蒙者,寫出鄉土的故事,人民的聲音。
「我真正邁向作家之路是長篇小說《魯冰花》,獲聯副主編林海音(1918—2001)青睞,稿子寄出5天後就在聯副連載。刊出後,我想到貧病交迫的鍾理和(1915—1960),希望他能接棒下一個長篇,詎料在趕稿中舊疾復發病逝。」鍾肇政是「南北雙鍾」的北鍾,作品見報後不忘難友鍾理和。
「南鍾」鍾理和的作品將近50萬字,多數也在聯副刊出,林海音在「挺好的,平妹」文中指出,鍾理和在聯副最先登出的作品「蒼蠅」、「做田」,都是鍾肇政推薦轉寄給她。
1960年《魯冰花》刊出後,林海音決定續刊鍾理和小說《雨》,沒想到鍾理和卻在修改時喀血而死;因此鍾理和的作品在聯副生前、身後刊出皆有。《雨》、《笠山農場》後也由鍾肇政、林海音協助出版,但兩人生前並未與鍾理和見過面、通過電話,只有通信,留下「文壇的兩鍾書」。
1950、60年代台灣充滿著懷鄉、反共文學,本土作家受到壓抑,1957年鍾肇政與陳水泉、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廖清秀、許炳成……等人發行油印《文友通訊》,以文會友,是當時地下刊物,南北雙鍾也因而認識。
從1960年代開始,本土作家作品能獲聯副青睞,關鍵人物是主編林海音。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是頭份客家人,原在新埔公學校任教,吳濁流(1900—1976)是他的學生,後來舉家遷往北京,林海音也在北京受教育,擔任記者、編輯,後隨國民政府播遷回台,從1953年起擔任聯副主編。
「『沒有平妹,哪來鍾理和!』不錯,但是『沒有鍾理和,誰知道平妹?』平妹是理和寫作中不可缺的人物,他為她而寫,她為他而苦。」林海音重視本土作家作品,對鍾理和、鍾台妹(1911—2008)夫妻更是關愛。
鍾理和是美濃地主之子,因愛上同姓、且大他4歲的女工鍾台妹,無法見容於家人、鄉親,夫妻只好遠赴滿州、北京謀生,顛沛流離。台灣光復後返台,好不容易找到教職,卻罹患肺病,鍾台妹毅然扛起家計,讓丈夫專心寫作。
林海音、鍾肇政……等人後來不僅幫鍾理和奔走建了文學紀念館,也促成電影「原鄉人」的拍攝,但劇情只有1/5談原鄉,多數是「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悲苦。
「……當他拖著木屐,撐著病體,在山路上行走,為了迎接上山偷扛木頭的平妹時,真是緊扣人心,我多麼希望今後人間不要有這樣悽慘的生活。」林海音1980年看完試片時不禁感慨:「片名如果叫『平妹』,豈不是比『原鄉人』更切實些,大家都有同感。」
鍾理和同父異母的同齡弟弟鍾和鳴(鍾浩東),娶蔣渭水女兒蔣碧玉為妻,抗戰時到大陸加入丘念台的東區服務隊,返台後擔任基隆中學校長,因白色恐怖於1950年慘遭槍決,故事也被拍成電影「好男好女」,兄弟命運同樣坎坷。
鍾理和、林海音、鍾台妹、鍾肇政已先後辭世,林海音牽成「南北雙鍾」的情誼,也成台灣文壇不朽佳話。
歡迎討論或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