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曾任聯合報記者、聯合晚報採訪主任、國立聯合大學兼任講師,著有《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等十餘本書,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又到桐花盛開的季節,拜雨水豐沛之賜,今年各地山頭的桐花開得格外茂盛,潔白的桐花隨著山風飄落,有如五月雪,浪漫極了,各地山林都吸引遊客們佇足欣賞。
伴隨著五月雪,各地相思林也同樣開滿金黃色的花蕊,相互爭艷,同樣隨風飄零,亦有如黃色相思雨。只是多數遊客似乎偏愛桐花的潔白,而忽略了相思的金黃。
「逢山有客客有山」,早期客家人多數住在山區、丘陵地,「耕田又耕圃,做到兩頭烏」,油桐樹與相思木都曾是山區主要經濟作物,但隨著工業發展,油桐與相思木的經濟價值驟降,甚被其他產品取代,以致乏人砍伐,繁衍得滿山滿谷。
2002年葉菊蘭擔任客家委員會主委時,主任秘書楊長鎮覺得桐花很美,建議推出「客家桐花祭」,結果打響名號,從此欣賞「五月雪」成為每年客委會的重點活動。
的確!客家人開山打林,從清代以來就常靠山林維生,最早的產業是伐樟焗腦,「貿頭」腦長率領腦丁,從台灣北部的樟林,沿著台三線一直往南伐樟焗腦,從水里、集集、中埔到高雄甲仙,都有腦長、腦丁的足跡。
樟腦產業沒落後,苗栗縣三義、通霄一帶的客家人發現埋在地下的樟樹頭,是雕刻的天然奇木,帶動了三義雕刻業的發展,進而拍攝了「小城故事」電影,而鄧麗君悅耳的「小城故事」歌聲,也傳唱整個華人世界。
台灣光復後木炭業興起,相思木是燒木炭的上好材料,客家山區也一度炭窯林立,炊煙裊裊,煙霧彌漫;許多客家人也靠相思造林供人燒炭,籌措娶媳、建屋、買田的經費。
燒木炭好景也僅僅十來年,之後香茅油市場看好,因經濟價值高於燒木炭,以致很多人將相思林、龍眼木砍伐,大量種植香茅草,焗蒸香茅油。台灣香茅油產量最高時,不僅世界第一,苗栗縣更佔了產量的近八成,中廣苗栗台每晚也會播報最新香茅油行情。
因香茅油行情好,不僅農友們紛紛砍伐、焚燒山林種植,有人屯積炒作行情,甚至有人羼其他油造假,加上取代香茅油的工業香料已研發生產,一度看好的香茅油市場也有如曇花一現,很快就沒落。
早期不少客家人居住山崗、壁瀝,交通不便,有些連挑水飲用都困難,且直到民國五十年代末期才牽電,生活極為不便;而隨著台灣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客家人也紛紛「行出」山坑,轉往都會工廠上班、學技藝或是從事小生意,如創「四海豆漿」品牌的邱豐彩,就來自苗栗縣西湖鄉鴨母坑山區。
「食水愛念水源頭」,如今賞桐花,觀相思雨,反成為民眾的假日休閒,也似乎忘了老一輩開山打林的辛勞,謀生的不易,值得大家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