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丹麥北部阿爾堡動物園(The Aalborg Zoo)近日公開徵求民眾捐贈小型寵物,如雞、兔子和天竺鼠,甚至小型馬匹,作為園內掠食動物的飼料,模擬「自然食物鏈」,引發高度爭議。

綜合《美聯社(AP)》、《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與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這家位於丹麥北部的動物園表示,此舉旨在確保園內掠食者的自然行為、營養需求與福祉,強調捐贈的動物將由專業人員「溫和地安樂死」,隨後用於餵食亞洲獅、歐洲猞猁和蘇門答臘虎等肉食性動物。

動物園副園長尼爾森(Pia Nielsen)表示,這項做法在丹麥行之有年,是當地常見做法,「多年來,我們一直以小型家畜餵食肉食動物,確保牠們的飲食包含毛皮、骨頭等,盡可能接近自然狀態。」

尼爾森說,捐贈的動物,因各種原因需被安樂死,這樣的做法能讓資源不浪費,並為動物園的掠食者提供自然飲食。動物園強調,捐贈的動物不會被展示,而是直接作為飼料,避免浪費並促進掠食者的健康。

此公開徵求寵物作為飼料的行為,引發網路熱議。部分民眾反對將寵物變成掠食者獵物,認為此舉不人道;另一些人則支持動物園模擬自然食物鏈的努力。

已有動物保護組織對此表達關切。國際善待動物組織「PETA」表示,理解動物園模擬自然飲食的意圖,但將人類飼養養寵物作為飼料,可能引發道德爭議,呼籲動物園探索更人道的替代方案,如使用人工培育的飼料或經道德認證的肉類來源。另一動物保護團體「丹麥動物權利(Animal Rights Denmark)」則批評,這樣的做法,可能讓民眾誤解寵物的價值,呼籲加強保護動物福利。

事實上,這並非丹麥的動物園首次因動物管理方式引發爭議。2014年,哥本哈根動物園曾因避免近親繁殖,安樂死一隻健康的年輕長頸鹿「馬里厄斯」(Marius),並將其遺體部分用於研究,部分公開餵食園內的獅子、老虎和豹,引發公眾強烈抗議。數周後,該動物園再次因安樂死4隻獅子以引進新雄獅繁育後代,而遭受批評。

阿爾堡動物園的做法在丹麥雖常見,但其公開徵求寵物捐贈的舉動,無疑再次點燃關於動物福利與倫理的全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