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一個關鍵字就能生成一首歌和MV。今年3月開館的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吸引眾多遊客在此完成6000多首AI共創歌曲,還有兩名駐館AI歌手「洄佳」與「花瀾」,8月將推出首張由人類與AI共創的專輯《東care》,展現AI時代新想像。

走進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只要透過掃碼與AI對話,輸入一段詞句,AI便能以此作為歌曲名稱,透過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發的語言模型FedGPT編寫歌曲,還有FedGPT內建的視覺語言模型會生成MV,並將成果即時播映於影像牆,由駐館AI歌手演唱。

踏入展場那一刻,瞬間被全黑的沉浸式空間包圍,仿佛進入了一個與外界隔絕的世界。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踏入展場那一刻,瞬間被全黑的沉浸式空間包圍,仿佛進入了一個與外界隔絕的世界。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位於一樓的展演區,佈滿高規格的投影與音響設備,營造出最真切的沈浸體驗。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位於一樓的展演區,佈滿高規格的投影與音響設備,營造出最真切的沈浸體驗。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由文化部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合作。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表示,這些體驗是要讓人知道「人工智慧沒那麼可怕」,民眾在此創作內容都是自由的,只要到官網,就能查看創作歌曲,商業運用也沒問題。

杜奕瑾表示,花東原住民擁有許多獨特的聲音,過去也與原住民、在地歌手合作,許多團隊在此以AI共創音樂。他認為成果是成功的,且音樂人也喜愛這種方式,還可直接在場中與AI生成音樂共演、互動,在使用規範上也保障創作者,創造新的表演方式。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帶領媒體導覽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並展示只要輸入詞句便能讓AI生成歌曲的體驗。中央社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帶領媒體導覽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並展示只要輸入詞句便能讓AI生成歌曲的體驗。中央社

8月2日(六)首張由人類與人工智慧共同創作的專輯《東care》將正式發表,共收錄9首原創作品,透過歌聲唱出土地的故事與新世代的心聲。

杜奕瑾透露,AI歌聲的訓練素材,取自多位真人歌手,都經合法授權,確保聲音質感的真實與豐富。發表當天,還將有神秘嘉賓現身,與AI一同詮釋歌曲,為現場增添驚喜。

專輯匯聚多位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歌手,包括以舞蹈與歌聲重新詮釋太魯閣族傳統故事的基姜(Kincyang)、將深刻的思念與掙扎化為旋律,唱出家族情感的陳庭恩;花蓮在地駐唱歌手琳諾(RINNOR),從草根舞台起步,擁有直擊人心的感染力,成為本專輯的靈魂人物之一。

基地建置了專業的錄音空間。此空間以柔和的軟裝為主。配備了基本錄音邊取所需的設備,為音樂人提供一個與 AI 即興演奏的創作空間。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基地建置了專業的錄音空間。此空間以柔和的軟裝為主。配備了基本錄音邊取所需的設備,為音樂人提供一個與 AI 即興演奏的創作空間。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2名駐館AI歌手「洄佳」與「花瀾」8月將在實驗基地發表首張專輯。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2名駐館AI歌手「洄佳」與「花瀾」8月將在實驗基地發表首張專輯。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在AI歌手方面,基地駐館的「洄佳」以內斂低沉的聲線,細膩觀察那些未被主流討論的情緒;另一位AI歌手「花瀾」,則以溫柔爽朗的嗓音,描繪出心中最柔軟的角落。專輯的音樂視覺融合花蓮山海的自然人文景觀,無論是每首歌的詞曲創作,還是社群宣傳內容,都是人與AI共同完成,實踐人機共創的全新精神,呈現跨越時代的音樂盛宴。

室內配備了基本的器材和專業設備,確保使用者能夠無縫進行音樂創作與練團。設備包含樂器架、多顆高性能擴大音箱、專業級揚聲器等。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室內配備了基本的器材和專業設備,確保使用者能夠無縫進行音樂創作與練團。設備包含樂器架、多顆高性能擴大音箱、專業級揚聲器等。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花蓮流行音樂AI 實驗基地位於花蓮市中心,花蓮文創園區的第19棟建築。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花蓮流行音樂AI 實驗基地位於花蓮市中心,花蓮文創園區的第19棟建築。翻攝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