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屏東縣政府自2022年起於客家文化中心舉辦「客話講故事」活動,今(2025)年新增場次到120場,培訓志工從原有的18名增至29名,盼讓客語走入生活。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表示,去(2024)年屏東縣政府舉辦60場客語說故事活動,今年說故事及手作活動場次倍增至120場,截至目前已完成50場次。有家庭分享,過去報名時還能慢慢挑選喜歡的課程,但現在只要一開放報名,就要手刀開搶,稍有猶豫就可能錯失機會。

客務處表示,今年除了縣府團隊推動的120場客語說故事活動外,不少縣內鄉鎮公所也響應規劃55場相關活動,包括佳冬、內埔、新埤、萬巒、長治及高樹鄉公所,說故事足跡遍及校園、圖書館與社區據點,盼透過說故事活動,讓客語成為生活中的日常語言。
擁有3年說客語故事經驗的元老級志工李松美與黃秋梅,平時分別擔任頓物劇團的團長與演員,也是周末說故事活動的人氣老師,她們最初是在六堆庄頭演出客語話劇時,偶然接觸到客語說故事機會,從此便開啟說客語故事的旅程。
「剛開始孩子聽不太懂,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我們會使用客語搭配華語說故事,慢慢地華語就用得越來越少,現在幾乎全程都可以用客語互動。」黃秋梅說,透過說故事的日常對話,孩子們不僅能迅速學習,還會主動發問,看見孩子們在遊戲中愛上客語,讓她們相當欣慰。
李松美印象深刻的是首次以《小桃妹回娘家》為主題的故事,搭配話劇演出,講述早期農業社會重男輕女,當時添丁是大事,客家人會製作「新丁粄」慶祝,這個版本特別加入「千金粄」,教導孩子們性別平等觀念,也讓他們更加了解客家人特有的民俗文化,生動有趣的演出,讓孩子們下課時親切地稱呼老師為「小桃小桃」,讓她們感到既驚喜又覺得可愛。

參加說故事活動的曾小姐分享,她的兩名女兒目前就讀大班與中班,從小在客語環境中成長,對客語相當熟悉,在課堂上發言踴躍,她觀察早期參加活動的親子相對固定,現在有越來越多不同的家庭加入。透過學校與家庭的雙向推動,加上網路報名的便利性,除了讓客語課程參與更踴躍,也讓更多孩子能從小自然接觸客語,對語言的延續與傳承有很大的幫助。
屏東縣政府表示,說故事活動參與年齡層,從兩歲多的幼兒到國小三、四年級的學童都有,有些家長們也會到場一同聆聽故事、參與DIY和帶動跳,在陪伴孩子學習語言的同時,自己也能學會客語,回家與孩子用客語互動,讓客語自然走進家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