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爭議20餘年,計畫徵收400公頃竹北特定農業區優良農地,引發大新竹地區居民萬人連署反對的台知計畫案(舊稱璞玉計畫),又捲土重來。新竹縣府公告將於7月5日再新竹縣政府大禮堂,依《土地徵收條例》規定舉辦說明會、主辦單位是經濟部。竹北璞玉自救會、救璞玉公民行動、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等大新竹公民團體、在地農民及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昨天(30日)赴經濟部陳情,指經濟部無權、也無法辦理台知計畫全區400公頃特定農業區徵收,請經濟部不要淌渾水。
非《土地徵收條例》聽證程序 僅意見蒐集會議
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副局長曾琡芬出面接受陳情,並與陳情代表會商。曾琡芬示,經濟部不認為5日會議是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舉辦的聽證準備程序,只是依照去年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決議而召開的意見蒐集會議;5日會議辦理後,將彙整相關意見送回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討論,目前對本案後續相關程序與時程,經濟部沒有相關規劃。
公民團體指僅142公頃是重大建設範圍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副執行長許博任表示,依《土地徵收條例》第10條及施行細則第11-1條等規定,特定農業區經行政院核定重大建設需辦理徵收者,若有爭議,應由興辦事業計畫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舉行聽證。但台知計畫經行政院核定重大建設面積僅142公頃之(產專區、交大、國際村,國際村不得超過20公頃),經濟部僅為該142公頃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其餘超出142公頃範圍地特定農業區土地,並無法依前揭《土地徵收條例》辦理聽證,也無法徵收。此外,依現行草案,除交大用地外,沒有辦法特定出哪些產業用地、住商用地是屬於重大建設範圍,難以依《土地徵收條例》舉辦聽證會。
許博任指出,本案在2004年啟動時,沒有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是2011年間為因應《土地徵收條例》修法,在立法委員徐欣瑩施壓下,才由行政院協調由經濟部擔任本案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但經濟部曾於2010年發函璞玉自救會,說明台知計畫是新竹縣政府依《都市計畫法》劃定的特定區,並非依據《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或《產業創新條例》設置地產業園區,因此台知園區並非經濟部權責。到目前為止,竹縣也未曾依《產業創新條例》提出本案興辦事業計畫,經濟部無端遭牽連。
許博任呼籲經濟部,不要配合藍委的無理要求,若沒有辦法先釐清台知計畫的重大建設範圍,聽證會等於白開,不會因為開了聽證會,就可以違法徵收非屬重大建設範圍的特定農業區土地。
公民團體列舉19大爭點 籲研議替代方案
璞玉自救會副會長陳義旭則向經濟部遞交台知計畫及聽證程序的19大爭點,表示台知計畫有「破壞優良農地」「交大園區、產業區、住宅區不具必要性」、「大新竹用水不足」、「大規模搬遷客家農村聚落」、「扼殺大新竹城鄉共好」、「國家重大建設未正式核定且超額徵收特農區」、「農委會未正式同意農地變更」、「未辦理政策環評」等重大爭議。新竹縣政府自2022年以來,就沒有依照民間意見修正計畫草案,不換湯也不換藥,也未進行有效溝通。
陳義旭呼籲經濟部,不要配合竹縣府違法跑程序,重申璞玉自救會鄉親反對納入區段徵收立場。
救璞玉公民行動代表李天健表示,璞玉計畫預定地是竹北少數的完整綠地。近年許多團體積極在此經營多元價值場域,包括生活價值、農業價值、文化價值、觀光價值、食安價值、教育價值、環境價值等,與在地居民共創城鄉美好生活。
2021年竹市與竹北地區公民所發起的救璞玉公民行動,衝出一萬多份公民連署,支持保留璞玉良田救璞玉,是近年大新竹具代表性的公民運動之一。眾多影響大新竹未來發展跟政治板塊走向最重要的科技住民,透過連署屏棄惟開發至上的過時大科學城想像,用實際行動與老客庄住民協力,將璞玉田打造成城鄉共好的基地。呼籲竹縣府,依2021年救璞玉公民行動萬人連署的主要訴求:「完整保留優良農地」、「維持既有聚落紋理」、「促進城鄉共好及住民宜居」等發展原則,重新研議替代方案。
從政前就長期在竹北璞玉田從事實驗教育等活動的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也到場聲援。王婉諭表示,幾年前她偶然走進了東海窟、踏進了璞玉田,發現原來新竹有一塊種出全國冠軍米的自然農場、一間絹印工坊、一家藏在老屋裡的咖啡館、一所讓孩 子在田野間探索學習的教育基地。在東海窟璞玉田耕耘的人們,用他們的創意與熱情 ,開闢出一種有別於水泥叢林的生活方式,告訴大眾,城市的進步不應該只有土地開發,還可以是人與土地共生的想像。
王婉諭指出,竹北人、新竹人要的,不是更多的土地炒作、不是更多的水泥,而是一塊真正呼吸的土地,一塊可以與孩子共享、與自然共存的綠地。呼籲經濟部認清該部無權擔任台知園區計畫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也不該舉行任何形式的聽證程序。請務必守住法律底線,也守住這片大新竹最重要的土地。
質疑用水風險與開發不正義
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陳錦玲表示,新竹縣政府非但無法改善既有污染情形,還不斷開後門給開發商,增加廢污水污染水質風險。從早年的五華工業區及竹東沿河街,縣府允許設立半導體及廢棄物清理廠,在乾淨水運動後,中央願意撥給五華工業區污水處理廠建置經費,縣府卻退回款項不願興建。新竹科學園區寶山二期進駐廠商(台積電)承諾願意使用再生水,然而號稱全台污水下水道接管率第3名的新竹縣,卻在最後一刻不願意配合再生水政策,使得進駐廠商只能增加頭前溪源頭取水量。縣府直接及間接造成上游水量減少,中游河川稀釋及淨化廢污水能力下降。
陳錦玲指出,大新竹地區過去40年來,人口快速增長,且為高科技重要發展區,產業快速變化,造成頭前溪源頭取水量大幅增加,河川淨化去污能力在旱期大幅下降。經濟部以大量資源進行「珍珠串計畫」,藉由北水南送、南水北送來滿足產業用水需求,但未來5年仍存在缺水風險。經濟部近期啟動新竹海淡廠,希望2028年供給民生用水缺口,然因頭前溪源頭取水量大幅增加,溪流將呈現更加乾涸窘況。今年4月,新竹縣府重啟更具爭議性的台知(璞玉)400公頃開發案,恐又將上演同樣的戲碼。
陳錦玲呼籲經濟部及環境部,應審慎評估台知開發案,不要讓縣府以多數人的用水風險,來滿足少數集團利益。即刻停止只顧開發,無視用水不正義,並且不斷製造飲用水污染風險的開發行為。
曾擔任新竹公道三都計聽證代表、新竹市議員林彥甫表示,聽證程序的重點在於釐清爭點,但不是每個爭點都適合透過聽證來釐清。例如台知園區是否符合「國家重大建設」的核定程序、農業部是否正式同意特農區開發、竹縣府預計區段徵收的面積遠大於行政院核定面積是否合法,這些爭點不該是透過聽證來釐清,是行政機關要給出明確答案 ,不是正、反雙方代表說了算。他強調,經濟部在未確認台知園區的開發適法性及徵收範圍前,不應配合竹縣府強推聽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