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中國共軍機艦近期頻繁現身黃海、東海、台海與南海等「四海」,國安人士今天(2日)指出,中國是想採取極限式施壓方式,展現對第一島鏈「四海連動」的全域控制企圖與能力。而台灣是非常重要戰略節點,倘若讓中國突破印太防線拿下西太平洋,將造成全球動盪與不可想像的後果。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12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強調中國核心利益主要包括,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共軍機艦密集施壓 遍佈「四海」
觀察過去近1個月共軍機艦動態,國安人士指出,共軍5月曾多日出動各式主輔戰機、反潛機、無人機,以及軍艦、公務船等逾40機艦船,進入台灣應變區進行騷擾,以增加施壓力度;且在5月休漁期,仍有30多艘「三無船」(無船名、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登記)入侵澎湖西南海域越界捕魚。
國安人士說,總統賴清德就職滿一週年的520當天,解放軍第73集團軍所屬部隊在福建東南沿海,舉行兩棲登陸演訓,另在5月也出現多起中國偷渡客乘坐橡皮艇等方式,刺探台灣海防等事件。
東海海域方面,國安人士說,中共東部戰區海軍船艦5月穿越宮古海峽到西太平洋進行海空聯訓,遼寧號航艦群5月25日在東海航訓時曾進行首次戰機起降,之後進入西太平洋演訓;另外,福建號航艦則進行第8次海上試驗。南海海域部分,則有山東號航艦群舉行演訓。

中意圖黃海內海化 壓縮駐日韓美軍防衛縱深
至於黃海方面,韓國稱為西海,海上一個水下暗礁「離於島」,位處上海崇明島與濟州島的中間位置,實際由韓國控制;不過,中國去年起陸續在中韓重疊的專屬經濟區(EEZ)海域設置鋼構物,引發中韓海上爭端。
國安人士指出,中共中央軍委會今年3月通過加速黃海內海化方案,預計今年結束前要設置12個海鋼構物,儘管理由是輔助漁業,但外界質疑恐會裝設海上或海面下觀測儀器,甚至包括軍事用途的雷達、聲波等感測陣列,而面對韓方抗議,中國拒絕理會。


國安人士透露,中國也派遣海警船艦在黃海執行常態性巡弋,此前亦在東海、黃海周邊海域進行海上演習,並拒絕其他船隻進入演訓水域,變相將黃海與東海視為中國自身內部水域;且有情資顯示,中國有把握韓國不會循國際仲裁方式解決此爭議。
國安人士認為,中國加速將黃海「內海化」目的有三:一是如同共機逾越海峽中線一樣,意圖模糊韓國與中國間的黃海中線;二是將渤海的首都防衛圈縱深擴展延伸至黃海,變相壓縮韓日以及駐韓、駐日美軍的防衛縱深;三是參考東海經驗,意圖藉常態化存在形成國際法律戰效果。
國安人士指出,中國不能只以渤海作為首都防衛圈,必須納入、外推至黃海外緣作為緩衝區,由於外推至黃海就直接面對韓國、日本與駐韓日美軍,此戰略冒進遂引發近期所觀察,黃海海域出現極限性軍事施壓或灰色地帶等共軍機艦侵擾行為。

共軍侵擾「四海」 展現掌控第一島鏈的企圖與能力
綜觀黃海、東海、台海與南海可發現,約有50至70艘中國各式軍艦與公務船、上百架次各式軍機,每天在「四海連動」進行各種襲擾等灰色地帶舉措。對於北京的襲擾意圖,國安人士認為,核心目的是展現對第一島鏈「四海」的全域控制企圖與能力,作法有三:首先是近期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今年中國未派國防部長與會,而北京在重大區域性安全論壇召開前,常會透過展現軍事實力來彰顯中方的輿論戰場話語權。
其次是強化法律戰效果。國安人士說,中國希望透過包括軍事行動在內各式灰色地帶襲擾的「常態化」,進而逐步打破既有國際規則,強化中國在國際法律戰的效果,中韓的黃海、中國與菲律賓的南海島礁等爭端,均是「內海化」的政策作為。
第三是藉由各式灰色地帶襲擾與軍事演訓等「極限式」施壓作為,提升解放軍的應處實力,並瞭解掌握他國的應對能量與能力,最終達成對第一島鏈全域控制能力。
至於共軍極限式施壓與「實戰」能力的關連,國安人士認為,準備與能力有層次差別,共軍確實積極展現掌控「四海」區域內的「準備」,但海空聯合作戰與現代化軍事管理等「能力」仍待強化;中國特殊之處在於很少國家會採隨時可發動戰爭的「秀肌肉」方式,獲取自身的經濟或政治利益。
至於中共的「四海」極限式施壓,是否為2027年攻台布局,國安人士說明,2027屬情境想定,首先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第3任期至2027年秋天,2028年初是台灣總統與立委大選、年底是美國總統大選,所以台灣可能成為習近平第4任藉口;第2個想定是中國若想前出至西太平洋,宮古海峽與巴士海峽是重要海上隘口,台灣扼守巴士海峽自然是首要目標。
國安人士說明,共軍的第一島鏈全域極限式施壓,已經遠超過自身國防部署需要,在看待共軍侵擾台海周邊海空域時,必須從全島鏈「四海」格局來理解,中國不論要從巴士海峽或宮古海峽前出西太平洋,台灣是一個非常重要節點,倘若讓中國突破印太防線拿下西太平洋,將造成全球動盪與不可想像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