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藝晅、朱愷元/新竹報導】「竹東大禾埕是大工程,也是給客家鄉親的大禮物。」客家委員會主委古秀妃說。歷經3任客委會主委的支持,中央補助約4.6億、地方自籌約8千8百萬的「竹東客家文化大禾埕計畫」(大禾埕)今天(30日)天舉行上樑典禮。古秀妃期盼完工後,大禾埕能成為帶動竹東鎮乃至新竹縣藝文活動的火車頭,帶動地方經濟,讓更多人認識客家的人文歷史與文化。
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處處長陳盈州表示,大禾埕工程進度已達到70%,上樑完成後,大部分結構工程完工,後續室內裝修隔間、安裝外牆造型玻璃等,預計今年底完工。


營造人員在上樑儀式前,向眾人彙報「竹東客家文化大禾埕計畫」的進度與未來規劃,只見縮時影片記錄下,「平地起高樓」的過程,歷經9個月施工,已見結構樣貌。
營造單位說明,大禾埕是地上4層建築,以環形鋼結構、挑高棚架,形塑客家意象。
未來,民眾能在建築挑高的遮陰下,在半戶外空間中穿梭、停留、休憩、活動、用餐、欣賞表演及聆聽音樂等,也會設置專業的音樂創作、辦公空間,滿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結合音樂、文學、市集、創意等不同功能的綜合型場域。

永發營造主任葉翔貞報告建築進度。朱愷元攝

未來大禾埕中心的半戶外空間,將有不同的展覽與規劃進駐,供民眾參觀。朱愷元攝
陳盈州說:「大禾埕完工後,將交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使用管理,後續將招商店家、單位進駐場館1樓,策劃安排豐富的藝文活動。」


新竹縣政府副縣長陳見賢說,特別感謝客家委員會對大禾埕的支援,共撥給新竹縣府4.6億的經費,「我們會趕在今年底完工,提供鄉親一個旅遊、創作、演出展演的場所。」
古秀妃強調,延續這項政策,投入如此多的資源,是因為大禾埕是開放式、多功能的建築。她說:「它(大禾埕)能滿足多方面需求,也就是鄉親生活在客庄,希望能和在都會一樣享有平等的生活品質。」
客委會表示,大禾埕除了扮演多功能場地外,也將串連周邊的竹東轉運站以及2座行政中心,帶動竹東地區的地方創生,盼這座嶄新的客家景點,能吸引眾多國內外旅客,提升地方的觀光效益,成為臺三線的一顆珍珠。








核定總經費5億5097萬餘元(客家委員會補助4億6282萬元縣府配合款8,815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