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88歲的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日前因雙側肺炎住院,病情時好時壞,在復活節隔天(4月21日)過世。何時將舉行下屆教宗選舉、當選人為何,不僅影響全球近14億信徒,也牽動國際政局。《客新聞》整理教宗身分地位、歷史沿革與選舉誕生制度,讓大家一文看懂。

教宗方濟各逝世 享壽88歲

【要聞中心/綜合報導】梵蒂岡稍早發出聲明,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復活節隔天(4月2…

教宗身兼宗教與國家領袖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普世天主教會的領袖和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其拉丁文「Papa」源自希臘文的「πάπας」,原意為「父親」,起初用於對任何司鐸或主教親暱的稱呼。在西方世界,教宗也被敬稱為「聖父(Holy Father)」或「教皇」。

現在的教宗,完整頭銜是:羅馬教區主教、基督在世的代表、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義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梵蒂岡城國元首及天主眾僕之僕。現任教宗為第266任、2013年3月13日當選的方濟各。

台灣於歐洲唯一的邦交國-梵蒂岡
名稱:梵蒂岡城國,通稱梵蒂岡或梵蒂岡城
位置: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內的內陸城邦
主權國家:由教宗領導的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直接統治,其行政體系即一般所稱的羅馬教廷。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可與其他主體締結外交關係。

梵蒂岡

梵蒂岡是台灣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圖為梵蒂岡國旗。翻攝自外交部

梵蒂岡

梵蒂岡地圖。翻攝自google maps

現代教宗擁政教實權的地位

教宗被天主教會認為是耶穌在當今世界的代表,主要任務是領導耶穌建立的教會,將信仰傳佈到世界各個角落。其教務職權被稱為「聖座」,是以教宗為中心構成的教務領導團體。

聖座除了負責管理羅馬的天主教會,還具代表、領導整個天主教會身分。除了宗教職務外,教宗也是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該國由聖座管治,也是國際法承認的主權實體,可與世界各國締結外交關係。梵諦岡就是我國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

整個梵蒂岡被義大利首都羅馬包圍,1870年之前,教宗統治的區域一度拓展到整個義大利中部,其領土(即教宗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

儘管授予教宗這些領土統轄權的文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文書,但教宗對教宗國的統治,還是延續至1870年義大利統一。義大利王國和聖座最終的政治協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朗條約》才得以實現。1948年通過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條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方濟各

教宗擁有政教實權,圖為現任教宗方濟各。翻攝自ig@franciscus

天主教會追認 歷史第一任教宗

傳統上,教宗被認為是「聖伯多祿(Saint Peter)」宗徒之位的後繼者。「聖伯多祿」是耶穌所收的十二宗徒之一,初代教會的核心人物。歷史悠久的基督教會,尊崇教宗是主要聖人、羅馬教會的創始人。天主教會認為他建立了羅馬教會,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追認他為天主教會第一任教宗;基督新教則認為,這個說法沒有證據。

「宗徒」是基督教名詞,有受差遣者、信差、使者之意,指為了某個特殊使命奉召,被差派出去的門徒。宗徒們見證了耶穌復活,並成為祂真理的擔保人,在耶穌死後,繼續祂的使命。

宗徒們選出自己牧職的繼承人,就是主教。直到今天,宗徒們的繼任者,也就是教宗,仍在執行耶穌所授予的權威,管理、教導並舉行禮儀。

聖伯多祿

「聖伯多祿」是耶穌所收的十二宗徒之一,被天主教追認為第一任教宗。翻攝自X@prayandfast2

教宗源自「主教」 為宗徒的繼承者

從《宗徒大事錄》時期開始,宗徒們在猶太會堂講道,但大部分基督徒聚會,分散在各個家庭中進行,當羅馬帝國迫害他們時,甚至會在地下墓穴中進行,聚會地點相當分散。

隨著這些家庭聚會漸漸以大城市為中心,形成「教區」的概念,並在教區中設立「主教」,中文裡也譯為「監督」或「長老」。聖經中多次提到,使徒(宗徒)召集各地長老(主教)晤談,這些長老在接受使徒的教導後,便將教導帶回各教區。逐漸地,長老繼承使徒,成為各地方教會的宗教領袖。

羅馬主教成五大之首 「教宗」之名誕生

到了西羅馬帝國定基督教為國教的時期,羅馬帝國形成五個主要主教制度,即羅馬主教、亞歷山大港主教、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耶路撒冷主教,五個主教明爭暗鬥,都希望能成為主教之首。

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受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興起後,喪失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亞歷山大港,剩下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別成為西、東方教會重要領袖。

而羅馬主教在政權分裂的西部地區,因數次與入侵蠻族成功談判,其社會重要性更遠超過政權,成為西部有政教實權的人物。

中世紀,基督教信仰控制整個西方世界,《聖經》由各地主教解釋,權威最高的羅馬教會,此時有了「教廷(Curia)」的稱呼,羅馬主教則被稱作「教宗」。其影響力及範圍甚至超過政權,執政者也都受教宗的加冕。教宗可以從各地教會獲得捐稅,掌握神職人員的任用及教會司法權。

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又稱聖彼得大教堂,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聖殿。翻攝自官網Basilica Papale di San Pietro

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會聖殿。翻攝自官網Basilica Papale di San Pietro

教宗由「樞機團」秘密會議選出

教宗是由「樞機(Cardinal)」組成的樞機團,召開「秘密會議(Conclave)」互選產生。教宗是終身職,但中途可辭職。現在當選門檻是最少三分之二樞機選舉人的支持票,已有近2千年的選舉歷史。

樞機是教宗治理天主教會上,主要的助手和顧問。由教宗親自任命,是天主教會各級神職人員中,僅次於教宗的職位,故有「教會親王」之稱。通常由具主教銜的神職人員出任,他們往往也是重要教區的正權主教,或是聖座重要部門的首長。

樞機們組成樞機團,當教宗職務出缺時,只有樞機團有權選舉下一任教宗,傳統上,教宗也由樞機中選出。樞機禮服通常為紅色,故俗稱為「紅衣主教」。

台灣教區第一位樞機是單國璽,他也是全球第五位晉升樞機主教的華人,也是教宗首次在台灣教區任命的樞機主教,他於1988年由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他為樞機主教;2006年1月5日,教宗本篤十六世批准83歲的單國璽退休、卸下教區主教職務,台灣教區至今無樞機主教。單國璽於2012年因病辭世,享壽89歲。

前任教宗逝世或辭職後,至繼任教宗選出前的職位空缺期,被稱為「宗座出缺」。現今的教宗選舉制度,是在1268年至1271年的三年宗座出缺期之後,於1274年的里昂第二次大公會議中頒布。

當時天主教會為防止教宗選舉受到政治干預,而作出改革,規定樞機選舉人應在選舉期間,被鎖在一個用鑰匙上鎖的房間裡,如果他們未能選出一名新的羅馬主教,所有人都不可以離開該房間。

當代的教宗選舉 高度私密與繁瑣

1492年起,教宗選舉固定於梵蒂岡的「西斯汀小堂(Sistine Chapel)」舉行迄今。1996年,專供樞機和其他神職人員留宿的「聖瑪爾大之家」建成,所有樞機選舉人在選舉期間,必須要留在此地休息,但是投票地點仍在西斯汀小教堂。

秘密會議開始前,樞機進行一連串默想、宣誓、參加彌撒等儀式後,將非樞機選舉人趕出選舉場地、西斯汀小堂。會議中,投票過程分為「審前」、「審中」和「審後」三個階段。

若禮拜堂頂端的煙囪放黑煙,表示樞機團仍未選出新教宗;若飄出白色的煙,則代表已選出新的教宗。

西斯汀小堂

西斯汀小堂是教宗選舉的舉行地。翻攝自Vatican museums

為了讓白煙更明顯,1963年起的燃燒過程裡會加入化學物質。梵蒂岡於2013年選舉秘密會議舉行期間,透露製造黑煙時會使用過氯酸鉀、蒽和硫;而製造白煙的物質則有氯酸鉀、乳糖和松香。

白煙

教宗當選會燃燒白煙。翻攝自FB Cataloniaball

2013年的選舉秘密會議舉行前,有工程人員使用電子器材,檢查西斯汀小堂是否有竊聽器和監視裝置。梵蒂岡的Wi-Fi會被全部封鎖,為了防止選舉人向外界傳達和接收資訊,保安人員會在西斯汀小堂安裝無線電干擾器材。

2013年3月13日,梵蒂岡宣佈阿根廷的樞機豪爾赫·馬里奧·伯格里奧當選教宗,名號為「方濟各(Pope Francis)」。他是自教宗額我略三世以後,1200年來首位非出身歐洲的教宗,也是天主教史中,首位來自美洲與南半球的教宗、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教宗方濟各

教宗方濟各,資料照。翻攝自方濟各官方Instagram

暗潮洶湧的密會登上大銀幕 榮獲奧斯卡獎

今年入圍8項奧斯卡金像獎、最終獲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秘密會議(Conclave)》,片中精心複製了西斯汀小堂,揭示史上最古老又神秘的教宗選舉。樞機主教們,擺盪於信仰守護者與權力參與者之間,彼此明爭暗鬥,充滿謎團、猜忌和醜聞。

《秘密會議》改編自作者羅伯特哈里斯2016年的暢銷小說,由《西線無戰事》導演愛德華伯格執導。不僅是講述宗教內權力角逐的政治驚悚片,也深刻反思人類信仰、人性弱點與權力結構,更是對全人類社會運作模式的巨大隱喻。

除了奧斯卡獎,《秘密會議》也獲得2025年金球獎最佳劇本獎(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以及多項電影大獎,全美票房高達3223萬美金,將於3月7日(五)在台灣上映。

教宗生前3個月出版兩本自傳 幽默是良藥、要不惜代價避免憂鬱

【要聞中心/綜合報導】甫過世的教宗方濟各在今年1月及3月,分別出版兩本自傳《希望(HOPE)》《生平:我在歷史…

教宗便衣現身梵蒂岡教堂 信徒感動哭泣

【要聞中心/綜合報導】仍在養病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今天(10日)突然現身聖伯多祿教堂,讓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