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高關稅措施恐導致中國產品經由台灣洗產地,財政部今天(16日)指出,除3道防線因應,各關區也成立強化違規轉運查核小組,鼓勵民眾檢舉不法,研議提供獎金增加誘因。經濟部則提出4項具體措施,包括:採取監測貿易量及監督高風險廠商、加嚴裁罰違規行為、配合財政部加速調查反傾銷案件和加強對業者宣導等,以防杜違規轉運。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邀請財政部等就「防範中國大陸產品低價傾銷及透過台灣洗產地問題之因應策略」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財政部指出,為防堵中國出口貨品規避美國加徵關稅,繞經台灣偽冒台灣製造後,違規轉運「洗產地」至美國,導致損害台灣產業利益,財政部採事前預防、事中嚴查、事後嚴罰3道防線因應。
除3道防線外,財政部再端出4項精進措施。首先,關務署所屬各關由關務長率隊,成立違規轉運強查小組,監控轄區出口美國貨物數量有無異常波動,鎖定轄內高風險廠商,執行強查行動,每週至少查核1次。
第二、蒐集國內外情資,運用經濟部回饋裁處案件資料,分析相關違規態樣,納入風險分析資料庫,透過大數據鎖定可疑廠商及貨品。第三、擴大宣導商民遵守相關規定,避免觸法。第四、鼓勵檢舉不法,全民協力打擊不肖廠商。另針對鼓勵檢舉不法,財政部是否考慮提供民眾獎金以增加誘因,列席備詢的財政部關務署長彭英偉表示,這部分會好好研議。
經濟部則表示,美國對57個國家課徵對等關稅,各國間稅率差距不一,高稅率國家產品可能流向低稅率國家,以更換產地標示、重新包裝或簡單加工等方式轉運美國。被美國課徵高關稅國家的貨品,一旦透過台灣轉運至美國規避高關稅,以及這些國家產製產品低價傾銷台灣,都將危害台灣產業發展、影響國際信譽,且可能使台灣成為美方關注對象。
經濟部為防杜違規轉運,將採取多項具體作為,包括:全面性監視進出口、監督高風險廠商、從嚴裁罰違規廠商、配合財政部加速調查反傾銷案件、加強對業者宣導等,以健全貿易秩序,維護產業利益。
為避免高稅率國家貨品流入台灣,經濟部表示,已建立監測系統,追蹤貨品量的變化,於發生重大違規轉運之情形前,防範未然。
此外,經濟部將透過自美國課徵高額關稅國家進口的產品與出口美國產品的全面勾稽,比對進口量與出口量之間的關連性,以及特定貨品或廠商是否有異常進出口情形。
經濟部說明,依據前述監測方法及瞭解異常貨品的產業特性下,進一步訪視個案廠商,掌握其進口來源及出口流向後,建立高風險廠商名單,並請海關加強查驗,防杜違規產品出口。
依據《貿易法》第17條第2款及第28條規定,出口貨品若有產地標示不實,得處警告、6萬至300萬元罰鍰或停止輸出入貨品,情節重大者,得廢止出進口廠商資格。
如果進口貨品未在台灣實質轉型而僅換包裝或簡單加工程序後,就標示台灣產製出口美國廠商,經濟部表示,將視違規情形,加嚴處分,每張報單依法最高可罰新台幣300萬元,嚴重者取消廠商資格。
為因應中國因產能過剩等原因低價傾銷,政府已對中國貨品按月進行進口數量及價格的監測,並提出監測報告。
經濟部表示,對於監測結果若發現異常,也會進一步洽詢相關公協會及業者瞭解原因。如有啟動反傾銷調查的必要時,將透過專案計畫請全國工業總會協助業者申請調查案。財政部及經濟部對於上述申請案,將依法分別儘速完成傾銷及產業損害調查認定,並採行措施以保護國內產業。
為避免廠商因對原產地認定等相關進出口規定不熟悉而違規,經濟部表示,將加強辦理貿易管理宣導會,今年第1場宣導會已於昨天(15日)舉辦,總計超過600人出席,主要參與業別為機械業、電子業、金屬業、紡織業及化學業等。
經濟部強調,希望廠商與政府密切合作,勿鋌而走險,反而被美國課以高關稅,以維護業者自身及台灣的信譽,如此才能在全球供應鏈重整過程中,得到各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