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我爸除了早餐吃素,另外兩餐一定要有蒜頭,因此我們家煮菜菣香(kienˇ hiongˋ,海陸腔)幾乎都以蒜片煸油,如果沒有菣香的一餐,他就會剝兩瓣蒜片放碟子裡,一位純正的客家人怎麼會像山東人一樣吃蒜頭,猜想是受到某則養生資訊的影響,蒜頭從香料變成養生食材,讓餐桌上隨時都可以看到蒜頭的痕跡。

蒜頭的吃法,客家人最知名的是蒜仁(sonˇ rhin,海陸腔)酒,蒜頭也說蒜仁,多半時候,剛拔起來衣紅色新鮮會說蒜仁,曬乾久放的說蒜頭,蒜仁酒蘸鹹豬肉,三層肉是蒜頭醬油,傳統客家鹹豬肉與現在市面上常見鋪滿香料醃製過的鹹豬肉不同,傳統客家鹹豬肉只用鹽和酒搓揉後放陶缸裡封起來,沒有其它香料的氣味,簡單卻困難——搓揉肉的勁道若不夠就不夠味,挲鹹菜要輕搓豬肉要有力,是客家人樸素卻有味緒的做法。

四月是收蒜仁的季節,且不說雲林彰化蒜頭產區的蒜頭節要熱鬧展開,即便是家庭菜園為了留蒜仁而不拔的大蒜,此時也要拔起來免得被梅雨泡爛,仁是客語種子的意思,留著蒜仁嚐鮮也留種,恐怕還是最要緊年度大事,客家人自留種的習慣深植人心。

蒜仁酒蘸鹹豬肉。蕭秀琴攝
蒜仁酒蘸鹹豬肉。蕭秀琴攝
剛收成的蒜仁烘烤後與堅果一起拌沙拉。蕭秀琴攝
剛收成的蒜仁烘烤後與堅果一起拌沙拉。蕭秀琴攝

回到飲食,新鮮蒜仁不若乾燥蒜頭嗆辣,對不敢吃味道厚重又嗆辣的人是很好的嘗試,飽含水分的鮮蒜仁炸來和堅果拌做沙拉,有一股清新卻夠味的口感,適口性佳又不辣,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

豪邁一點買個半斤煲蒜仁雞湯或蒜仁排骨湯,也算是食療方,漢醫的理論稱性溫、暖脾胃,有行滯氣之效。現代營養學最為推薦的是蒜素(Allicin)植化素硫化丙烯有抗氧化物的功效,能增加維生素B1吸收消除疲勞效果好,清除腸道有毒微生物、助消化、防便祕、擴張末端血管,讓人神清氣爽,事實上,洋蔥、青蔥、韭菜中也含有豐富蒜素。

也有講究的用黑蒜頭燉湯,黑蒜頭是兩千年後熱門的酵素作用食物,連世界級的最佳餐廳丹麥NOMA的發酵實驗都對它著迷不已,在《NOMA餐廳發酵實驗》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製作黑蒜頭,只需要把整顆蒜頭放入密封容器,保持在60 °C的環境中存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在電子鍋中……要形成足夠的風味,總共需要大約六到八週。」

西式的吃法是做冰淇淋、抹醬,或清湯(consommé)加蒜皮增加豐富的滋味,黑蒜頭的確甜度非常高,吃起來粉粉的完全沒有蒜素的嗆味,燉湯的滋味甜美而層次豐富,名廚講究的是深邃的滋味,臺灣製作黑蒜頭的商家,把黑蒜頭講得神乎其技治百病,價錢訂得很高,事實上,黑蒜頭已經除掉硫化物的風味,高甜度的深層口感,不需要有養生功效,也非常迷人。

黑蒜頭煲排骨湯。蕭秀琴攝
黑蒜頭煲排骨湯。蕭秀琴攝

蒜頭於客家飲食來說有更重要的功能,煏配頭沒有加蒜仁就不對,完全無法通過客家主婦那一關,包粽子、做菜包,甚至煮粄條、粄圓全部都不能沒有它。

有一次在峨眉的某一家茶廠裡等看茶葉卸貨,還沒開始烘茶的架子上放著烘乾的蒜頭,堪比《茶金》裡為了增加收入把機器拿來烘高麗菜乾還要讓人歎為觀止。

臺灣人吃蒜從蒜苗到熟成的蒜頭,每一階段每一種吃法都講究,我們家吃菜頭粄一定要配蒜白併嫩蒜仁醬油,煎到赤赤的菜頭粄蘸滿切得極細的蒜仁醬油,是任何知名點心都無法取代的旬味。客家菜中很少用大量的蒜做菜,沒有三杯雞、蒜苗臘肉或魷魚螺肉蒜等,唯有一道捨乾燥蒜仁菣香而用整支鮮蒜的是蒜炒高麗菜,善用新鮮的香料是客家菜的特色。

黑蒜頭煲排骨湯。蕭秀琴攝
黑蒜頭煲排骨湯。蕭秀琴攝
茶廠裡烘乾蒜頭,甚為壯觀。蕭秀琴攝
茶廠裡烘乾蒜頭,甚為壯觀。蕭秀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