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目前持續關注傳播政策、平台問責、中國傳媒、新聞業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和平新聞學(peace journalism)、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及人工智慧(AI)等研究主題。
在全球貿易戰的波及下,台灣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特別是美國對台灣商品加徵32%的關稅,對台灣的產業和勞動市場帶來嚴峻挑戰。
電子產業的衝擊
台灣的電子產業,特別是半導體和電子零組件製造,是對美出口的主要項目。 然而,這些產品面臨高額關稅,將削弱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 根據《衛報》報導,儘管台灣的半導體產品暫時未被納入關稅範圍,但其他電子產品仍受影響。 這可能導致訂單減少,進而影響相關產業的就業。
中小企業與勞動者的困境
台灣的中小企業在出口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關稅的提高可能導致這些企業的出口訂單減少,甚至被迫裁員或關閉。 特別是從事代工和零組件生產的企業,受創恐將相當嚴重。這些企業的勞動力主要來自基層勞動者,包括女性和中高齡勞動者,他們的生計將直接受到影響。
政府的應對策略
面對挑戰,政府需要採取積極措施,以減輕關稅對經濟和勞動市場的影響。首先,應積極與美國進行談判,爭取部分產業或產品的關稅豁免,特別是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具關鍵地位的產業,如半導體、精密電子與綠能設備。其次,政府應啟動「受創產業援助方案」,針對短期內受影響的中小企業提供營運貸款、出口保險與訂單媒合協助,避免企業一夕倒閉、勞工流離失所。
更重要的是,台灣應加速推動勞動市場結構轉型,建立更具韌性的社會安全網。根據勞動部資料,台灣2023年有超過六成的非典型就業勞工集中在出口產業的低附加價值環節,這些人往往不具備長期雇用保障與技能轉換條件。一旦企業外移或訂單銳減,他們可能一夕失業且難以順利再就業。因此,政府必須立即啟動針對女性、中高齡與移工勞動者的再培訓與轉業支持系統,並納入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協力推動。
此外,全球貿易結構重組下,許多國家積極洽簽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s),如墨西哥、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已因參與CPTPP與USMCA受惠。台灣應強化「經貿主體性外交」,積極爭取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組織,擴大出口市場多元性,降低對單一市場(特別是美國與中國)的依賴。
轉向「社會韌性導向」的貿易思維
這場由川普主導的關稅戰,不只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外部風險,往往忽略出口利益是如何在社會中分配,又有誰在這個系統裡默默承受風險與危殆。
台灣的派遣勞工與漁村移工可能將失去穩定收入。這些弱勢國家與群體是貿易戰的無聲受害者。台灣要成為一個真正具有韌性的社會,應該開始將他們的聲音納入經貿政策的討論核心。
因應變局,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貿易思維:將貿易政策視為社會政策的一環,納入弱勢勞工、移工、女性與地區族群的福祉考量。不再只問「台灣出口多少?」而要問「如何讓所有人從貿易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