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真一

小兒血液及癌瘤學醫師,服務於美國聖路易大學醫院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2006年退休擔任名譽教授,在專業領域外,特 別關懷台灣歷史及客家文化等,曾獲客家委員會「客家貢獻獎」。

快到清明掛紙時,常常就會想到魯冰花。魯冰花是外來的植物,跟清明掛紙根本無關,為什麽會想起魯冰花。1950年代,中學生時,每到清明掛紙時,會回老家跟著族人,拿著鐮刀從老家屋後的山坡前去掃墓,經過不少的茶園,對開黃色的魯冰花記憶仍很深。那年代,茶是桃竹苗丘陵地帶,很重要的產業。第一次看到美麗黃色的魯冰花,跟茶樹並排。現在族塔建成後,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地去掃墓了,到了清明時分,還是會想起魯冰花。

魯冰之名來自英文用語的Lupine或Lupin名的音譯,現在主要是當觀賞花,因爲魯冰能固定氮素,國外文獻也看到種來當肥料用。1950年代開始,台灣桃竹苗山陵地區的茶園,種植於茶樹旁,成長後可連花帶根拔除,覆蓋於茶樹旁。可當茶樹的肥料,還可防雜草及泥土流失。後因化學肥料方便,及機器化摘茶葉盛行,已沒人爲了當肥料,種魯冰於茶樹旁。

作者回想第一次看到美麗黃色的魯冰花,是與茶樹並排著。桃園客家事務局提供
作者回想第一次看到美麗黃色的魯冰花,是與茶樹並排著。桃園客家事務局提供

為觀賞而種魯冰花,有很多不同顔色及各種花樣。台灣在茶園的黃色魯冰花,是茶葉試驗所馴化的,適合台灣茶園的優良種。「魯冰」跟「路邊」諧音,以後有些人用「路邊花」來影射「魯冰花」,説成路邊花使人感覺,漠視或不重要之意。有些人用「魯冰花」來代表弱勢,甚至有變為弱勢者的代名詞,下面會再討論。

從《魯冰花》小説演化為戲劇,更多人喜愛

「魯冰花」很有名氣,前幾天高中同學的Line群組,就有幾位把美麗的魯冰花展示出來。還看到另一客家群組,説魯冰花是「客家人的母親花」。魯冰花有名且被冠上「客家人母親花」,想因為鍾肇政先生的小説《魯冰花》,小說故事很感人。小説之外,還有兩部依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魯冰花」(1989年出品)及「新魯冰花」(2009年出品)。還找到兩部以《魯冰花》為名的電視劇,一是台灣客家電視台,2006年首先演出,主要用客家話播出。非常意外地發現,另一部電視連續是在中國拍的。

第二部電視連續劇,在中國福建拍攝,於2018年11月第一次演出。登台人物,還是郭雲天、林雪芬、古阿明、古茶妹等,顯然是改編自鍾肇政的小説,不過地點在中國邊遠的官洋村。最近更看到有舞臺劇的演出,也是從鍾老的小説《魯冰花》改編的。

小説《魯冰花》在台灣文學有重要的意義,小說故事開始時,以茶園為背景。

《魯冰花》為台灣重要的文學經典作品之一。鍾肇政先生贈予作者,此封面為最早遠景版本。朱真一提供
魯冰花書籍

《魯冰花》為台灣重要的文學經典作品之一。鍾肇政先生贈予作者,此封面為最早遠景版本。朱真一提供

可是電影、連續劇或舞臺劇的故事,不少典故跟小説不一樣,甚至有的不是茶園的故事。幾次再讀小説,感觸很深。這是鍾肇政的第一篇長篇小說,桃竹苗的客家人,在小學生及中學生時代,附近大概都有茶園。幾次再讀,認為小說以「魯冰花」為名,有畫龍點睛之妙。

我的《魯冰花》小説,是鍾老贈送的。小説全文,網站上可找到,還看到有人寫導讀,可看到其主要的内容及論點。這裏不再討論,只要上網尋找,有很多的題材討論。另外台灣各大學有不少,以鍾老的《魯冰花》為題材,當寫碩士論文。

鍾老寫《魯冰花》的背景及文學上的意義

鍾老自己也很喜歡談「魯冰花」,有次在「種一坵魯冰花鍾肇政文學營」網站上,看到鍾肇政親自講〈我的少年我的魯冰花〉。沒看到正式演講稿出版,在網路有人寫此演講的摘要:〈我的少年我的魯冰〉。這摘要主要談鍾老的少年、青少年及努力學習寫作的經過。這是戰後第一篇由台灣人用中文寫的長篇小說,吳濁流的《無花果》更早些,是日據時代用日文寫的,戰後有中文譯文本出版。

演講稿摘要中,鍾老說「這樣替台灣文學出口氣爭平等的一天,實在是用很大的堅韌和堅持換來的」。想這就是鍾老很珍惜《魯冰花》的原因,摘要最後幾句話,想是鍾老提出來請大家銘記:「也請大家繼續支持台灣文學,國家要進步,國民的精神品質一定要進升,文學提供了問題和思考的空間,有助於人反省和進步!」 台灣文學可以使台灣進步。過了約三十之後,才開始拍電影,電影很叫座,但小説的書行銷不廣,成很鮮明的對比。

鍾肇政的作品中,我先讀過他寫的幾部大河長篇小說如《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及《高山組曲》。1991年獲贈後才第一次看這鍾老的第一部長篇小説。除了上面討論過電影、連續劇及舞臺劇外,上網才知道,很多有關魯冰花的歌謠,討論其歌詞及演唱明星等。電影、電視、歌謠及這類的明星在網站上,比原小説《魯冰花》有更多多的版面。

小說用故事來寫很多社會的問題,但沒直接點出,如「社會上財富分配不公」、「歧視貧苦人家」、「金錢的、社會的、權勢的罪惡如賄選」等字眼。小說用故事來評判台灣的社會,假如用論說文,在媒體或學術刊物,寫出學校或社會的黑暗主題,在1960年代不可能發表。這就是文學的美妙處,作家可用文學作品來評判社會,可逃過專制政府的管制,且可借故事來宣揚反黑暗,甚至反獨裁的内涵。

小説以故事感動人,使大眾感動之際,讀到鍾老的評判。這小說《魯冰花》「重點在批判社會、批判人性」。故事不好,小説就不會有人要看,更沒人會願意拍電影或電視劇吧!鍾老的著作很多,文學上以後有更好的作品,不過很多人說《魯冰花》,是他最重要的一部。「魯冰花」一詞,跟鍾肇政是脫不了關係,好像「魯冰花」就代表鍾肇政。不少有關鍾老的文藝活動,經常冠上「魯冰花」之名。

查了一些資料,還沒看到有人用「魯冰花文學」一詞。大家稱「鹽分文學」代表南台灣的台灣文學,那麽北部尤其桃竹苗地區的文學,可否稱為「魯冰花文學」?「魯冰花」對鍾肇政有特別的意義,網路上也看到鍾老的兒子鍾延威,寫過一文,認為「魯冰花」代表鍾肇政。

《魯冰花》代表鍾肇政

鍾老自己也很喜歡把「魯冰花」跟自已關聯上。鍾肇政曾親自講「我的少年我的魯冰花」。雖然沒看到正式演講稿出版,在網路有人寫此演講的摘要:〈我的少年我的魯冰花〉。還看到他一次在中興大學的演講會的題目是:「魯冰花的有情世界–我的創作與人生」。

楊翠發表過一文〈魯冰花的生命風華–閱讀鍾肇政〉。最有關的幾句:「總覺得鍾肇政的生命姿態,一如他的小說,魯冰花,路邊花,性喜陽光,匍匐茶山,安靜低調,以肉身豐饒茶樹。身為一個跨世代、跨語言的台灣作家,鍾肇政的苦悶、壓抑、謙誠、理想、堅持,他的光與影,在我看來,都是一種美學的實踐」。

最近看到一文〈苗栗頭屋鄉,這群真正的魯冰花〉,「真正魯冰花」指的是「路邊的花」,被漠視的「正如這個偏鄉中一些身陷社會角落,缺乏資源與關愛的孩童」,就是「頭屋的弱勢國中小孩童」。鍾老用文學故事來「批判社會及人性」,應非常有意義。我這一代受純中華民國的「思想箝制」、「填鴨式」及靠考試的體制下的教育,除教科書外,一般書讀得較少,思想貧瘠。鍾老以文學來達到他的「使命」,可讓我們多多思考。

作者表示,鍾肇政自己也很喜歡把「魯冰花」跟自已關聯上。朱真一提供
台灣文學之母 鍾肇政

作者表示,鍾肇政自己也很喜歡把「魯冰花」跟自已關聯上。朱真一提供

「魯冰花」與客家–客家人的母親花!

再回來討論這篇主題的「客家人的母親花」,女配角的名字「茶妹」,是那時代客家台灣女士,最通用最後一字用「妹」為名。更因為《魯冰花》的小說由鍾肇政所寫,很多人認為,寫的是客家庄的故事。其實這故事可發生於當年,台灣任何附近有茶園的窮困地區。會跟客家關聯,因為那年代,「魯冰花」盛行於北部桃竹苗的茶園,尤其是客家人密集地區,茶是桃竹苗丘陵地帶,最重要的產業。

鍾肇政的整篇小說《魯冰花》中,完全沒提過一次客家、客家人或客家庄這幾個詞。相信從小説故事所描述的社區、環境及人物,馬上會聯想到,這小説是客家庄的故事。小説看不出來,一旦改成有聲音的戲劇作品,如電影、電視連續劇及一舞臺劇,只有在客家電視台播放的連續劇外,都用華語,有些加上Holo台語。那部客家的電視連續劇開拍時,邀請鍾肇政前往, 他就説電影不用客家話,這電視劇應用客家話才對。

把小說《魯冰花》譯成英文的譯者(鍾佩伶),她的評論重點:「《魯冰花》喚醒了先前我們藏在我們靈魂深處的(客家)意識。−−−淵源自數百年來客家人為求生存的奮鬥史。−−−鍾肇政的《魯冰花》世界,將客家台灣人的根帶給我們,我們現在知道我們「硬頸」般的固執−−−淵源自數百年來客家人為求生存的奮鬥史」。我頗有同感,可以更瞭解爲何有人會說,《魯冰花》寫出了「魯冰花;客家人的母親花!」

由於《魯冰花》小說由鍾肇政所寫,很多人認為,寫的是客家庄的故事。圖為2022年魯冰花盛況。桃園客家事務局提供
由於《魯冰花》小說由鍾肇政所寫,很多人認為,寫的是客家庄的故事。圖為2022年魯冰花盛況。桃園客家事務局提供
圖為「2024桃園魯冰花」美景。客委會提供
圖為「2024桃園魯冰花」美景。客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