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李宥妍/新竹報導】在新竹縣北埔鄉的大坪實驗小學,有一座興築於1969年、隱藏在台3線山村裡的老建築「育英樓」,見證北埔南坑與大坪地方產業的鼎盛時期,2023年正式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經過多年田野調查與二餘年的編纂,5位作者共同出版《來自土地的建築》一書,記錄了育英樓的取材、施工歷程與歷史變遷,細數在地匠師的生命故事,以及校友們在這片空間中,累積的點滴回憶。

昨(26)日在育英樓二樓禮堂,舉辦《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邀請編輯群中的校友陳紹忠與建築師徐嘉明,講述著作過程、建築特色與文資價值。

《來自土地的建築》書影。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書影。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26日上午於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育英樓舉行。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26日上午於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育英樓舉行。蔡依璇攝

北埔末代木作公共建築 見證在地發展史

「育英樓是北埔最後一代完整保存的木作公共建築,此後就沒有了」。編輯群之一的穿山甲小隊創辦者、人稱「飛鼠老師」的校友陳紹忠,帶大家回顧育英樓的誕生。最初建校時物資不足,全校師生到大坪溪河邊,搬運河床卵石,疊砌為地基,再由來自北埔南坑的在地匠師們,從建築設計到承包施作,合力把樓蓋起來。「一石一木只憑北埔在地力量堆砌,非常不容易」。

1969年落成以後,育英樓成為師生與地方舉辦活動的重要場域。如今歷經近60年風霜,它不僅是校舍,更見證北埔礦業繁盛興衰,陪伴一代代村民成長,是地方發展與教育歷史的重要文化資產。「找到老建築背後的故事,就是文化資產再利用、再教育最好的機會」。

歷經近60年風霜的育英樓。蔡依璇攝
歷經近60年風霜的育英樓。蔡依璇攝
育英樓舊時樣貌。翻攝臉書社團「我是新竹縣北埔人」
育英樓舊時樣貌。翻攝臉書社團「我是新竹縣北埔人」

田野調查遇疫情 客語字斟句酌

「這本書沒有捷徑,從2020年7月到2024年12月,共花了4年多的時間」。陳紹忠談起編輯過程最困難的,就是「田野調查時遇到COVID-19,挨家挨戶關起門窗」。所幸他運用在地人的地緣關係,受到耆老歡迎而順利採訪。

在田野調查前期,陳紹忠如同無頭蒼蠅,對育英樓建造者的身分一無所知,直至因一次製茶的緣分,遇見承包育英樓小木作的匠師羅石松,才慢慢一位位串聯起來,克服找不到受訪者的瓶頸。

採訪過程中,編輯群對客語用字嚴謹考究,陳紹忠舉例,「鑿空鬥榫(cogˋ kungˋ deuˇ sunˊ)」這4個字就讓他研究了一週。為了考證正確性,還找來客語協會專家、也到公園與多位耆老確認。「整本書用口說、一個一個字唸出來的方式校稿,仔細校正客語專有名詞,在數位時代,應該沒有了」。

談起出書之後的下一個目標,陳紹忠說,希望繼續調查匠師工具的客語,並利用此書的研究成果,設計出大坪國小專有的教案,導入課程中。如此一來,「建築修復後的再利用,才能彰顯其價值的永續和擴大」。

徐嘉明說,建築師事務所想以此書為基礎,更深入歷史調查、補足硬體文獻,像是找到建築原始圖、挖掘北埔地區天然業和礦業史,「這些都是發展地方創生和觀光的底蘊」。

編輯群之一的大坪國小校友陳紹忠。蔡依璇攝
編輯群之一的大坪國小校友陳紹忠。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作者群陳紹忠(左)與徐嘉明(右)述說書籍編寫甘苦談。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作者群陳紹忠(左)與徐嘉明(右)述說書籍編寫甘苦談。蔡依璇攝

各界關注育英樓的未來發展

無論是大坪國小、客家委員會、縣市政府、各界賢達、歷屆校友師生與社區,都共同關注著這座歷史建築的未來發展。

大坪國小校長彭銘君以客語致詞表示,自己家族與學校有很深的淵源,「我對大坪國小最有感情」。他說,雖然社區對於建築保留的想法不同,也有想蓋更新、更大的建築的想法。但經過不斷商量,「最後育英樓保留下來了、故事也寫下來了,更希望客家語言保留下來!」彭銘君感謝現場與會的功臣們,以及每一位默默幫助的人。

客家委員會產業經濟處專委袁靜慧說,「感謝編輯群的用心,讓客家文化得以傳承。客委會長期針對客庄建築、文資保存挹注經費,推動相關主題,支持育英樓修復客家記憶空間的計畫」。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致詞表示,「大坪國小很幸運,擁有育英樓這麼漂亮的老房子,在地居民努力把育英樓留下來的心意,令人十分感動」。

「這本書不只紀錄育英樓,更找出了整個北埔,甚至追溯到清朝義民廟的建造師傅,涵蓋文史、建築史、地方史和未來期許。」透過5位來自不同領域,卻共同關心土地與文化的作者們,爬梳北埔的茶產業和礦業歷史,更聚焦客庄建築底蘊,包含興建時木材的來源以及匠師等文史調查。如今,這段溫暖且珍貴的故事,在《來自土地的建築》一書完整呈現。

客家委員會產業經濟處專委袁靜慧出席《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李宥妍攝
客家委員會產業經濟處專委袁靜慧出席《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李宥妍攝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出席《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蔡依璇攝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出席《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蔡依璇攝
育英樓是北埔鄉最後一處保存完整的公有建築。蔡依璇攝
育英樓是北埔鄉最後一處保存完整的公有建築。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26日上午於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育英樓舉行。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26日上午於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育英樓舉行。蔡依璇攝

山村裡的一顆珍珠 建築師解密北埔「育英樓」匠師工法

【蔡依璇、李宥妍/新竹報導】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實驗小學的「育英樓」,有在地居民稱其台3線「山村裡的一顆珍珠」。1…

振奮!北埔木作匠師的最後作品 大坪國小育英樓保留獲共識

【李台源、洪俊傑/新竹報導】令人振奮!原本傾向拆除的新竹北埔大坪國小校內逾50年歷史的育英樓,今天在地居民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