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李宥妍/新竹報導】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實驗小學的「育英樓」,有在地居民稱其台3線「山村裡的一顆珍珠」。1969年落成後,見證北埔礦坑產業的「黑金時代」,到歷經少子化、學生從400名銳減至個位數,連結了不同世代的歷史記憶與情感,2023年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

紀錄育英樓50餘年前世今生的新書《來自土地的建築》,由關心地方文史的居民、教師與編輯團隊共同撰寫, 耗時4年田野調查與編纂,近日終於出版。編輯群之一的建築師徐嘉明,在新書發表會上,揭密育英樓獨一無二的建築工法與編輯背後的故事。

作者群之一徐嘉明解說育英樓的建築特色。蔡依璇攝
作者群之一徐嘉明解說育英樓的建築特色。蔡依璇攝
育英樓外觀。蔡依璇攝
育英樓外觀。蔡依璇攝

24年前因緣際會初訪大坪國小的徐嘉明,一看到育英樓,就被特別矮小的窗戶和門框深深吸引。他心想,「難得看見對小學生來說,尺度這麼剛好的建築」。十年之後,自己的女兒入學,他終於進到育英樓內部,校長和孩子們在禮堂內蹦蹦跳跳,他的雙眼和鏡頭,卻鎖定了建築的木作結構。

徐嘉明第一眼就看出育英樓的建材,並非坊間建材行買得到,工法雖然是熟知的大木作,卻是最快速和乾淨俐落的功夫。他說,坊間木作建築的木頭,往往切割方正,但育英樓保留更多木頭寬度,只裁切大樑需求面,使原木結構更完整。

育英樓屋樑建材只裁切必要部分,保留原木結構。李宥妍攝
育英樓屋樑建材只裁切必要部分,保留原木結構。李宥妍攝
育英樓屋樑建材只裁切必要部分,保留原木結構。李宥妍攝
育英樓屋樑建材只裁切必要部分,保留原木結構。李宥妍攝

徐嘉明說,「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和編輯團隊探訪北埔在地匠師、開啟建築尋根之旅後,才發現育英樓完全表達了客家精神,在有限的成本下,把當時最新穎的建築工法發揮到極致」。

「看到拱梁,就代表這棟建築非常用心」。徐嘉明說,育英樓一樓自然教室裡的拱樑,當今非常罕見,因為支撐模板得多工製作,費時又耗力。

育英樓自然教室的拱梁十分罕見。蔡依璇攝
育英樓自然教室的拱梁十分罕見。蔡依璇攝

此外,因為育英樓坐向面南方,一、二樓皆採用雙層木頭窗戶,大面積開窗納入光線,並保持良好通風,同時讓視野飽覽環繞四周的山景,呈現適應風土的建築設計。徐嘉明說,上窗可維持敞開通風,雨遮設計不擔心潑水,下窗則是整棟建築採光通透的關鍵,並採用四坡水屋頂,能抵抗山區強風。

在面向育英樓的操場上,徐嘉明指向建築外部的Y字型柱,他說,「密度高的柱列與扭角設計的柱頭,是為了讓結構更強壯,也是台灣礦業時期建築的特色」。

育英樓經過2020年起歷時兩年半的拆留爭議後,確定保存下來。徐嘉明說,文化資產的保存,不僅是研究、修復一座建築,更是凝聚社區共同記憶、發揮社會設計、地方創生的重要機會。未來,育英樓將經歷「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與「規劃設計」,並進一步進行建築修復與活化利用。

育英樓雙層窗戶,採光通風良好。蔡依璇攝
育英樓雙層窗戶,採光通風良好。蔡依璇攝
育英樓雨遮與木窗設計。蔡依璇攝
育英樓雨遮與木窗設計。蔡依璇攝
育英樓二樓禮堂入口與磨石階梯。蔡依璇攝
育英樓二樓禮堂入口與磨石階梯。蔡依璇攝
育英樓屋樑結構。蔡依璇攝
育英樓屋樑結構。蔡依璇攝
育英樓屋樑結構。蔡依璇攝
育英樓屋樑結構。蔡依璇攝
歷經近60年風霜的育英樓。蔡依璇攝
歷經近60年風霜的育英樓。蔡依璇攝
關心育英樓保留議題的民眾聆聽徐嘉明的導覽。李宥妍攝
關心育英樓保留議題的民眾聆聽徐嘉明的導覽。李宥妍攝
育英樓是北埔鄉最後一處保存完整的公有建築。蔡依璇攝
育英樓是北埔鄉最後一處保存完整的公有建築。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26日上午於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育英樓舉行。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發表會26日上午於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育英樓舉行。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書影。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書影。蔡依璇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耗時4年出版 見證北埔文化地標「育英樓」

【蔡依璇、李宥妍/新竹報導】在新竹縣北埔鄉的大坪實驗小學,有一座興築於1969年、隱藏在台3線山村裡的老建築「…

振奮!北埔木作匠師的最後作品 大坪國小育英樓保留獲共識

【李台源、洪俊傑/新竹報導】令人振奮!原本傾向拆除的新竹北埔大坪國小校內逾50年歷史的育英樓,今天在地居民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