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學生團體EdYouth今天發布的「語言文化教育政策白皮書」提到,學生在不同教育階段可能選擇不同的本土語言,但中學課程普遍未考慮程度差異。國教院表示,學校可分級教學。
EdYouth(台灣一滴優教育協會)發布語言教育政策白皮書,文化部、教育部、原民會、客委會等機關代表與會交流,民主進步黨籍立委郭昱晴、張雅琳到場聲援。
目前就讀政治大學的許瑞兒指出,現行課綱沒有強制學生在國小、國中、高中等階段,必須選修同一種本土語言,學生可以自由轉換。然而國中以後的課程教材,卻往往假設學生已具備前一學習階段的基礎,沒有考量程度差異。
許瑞兒舉例,教育部編撰的客語分級教材,在高中階段有許多文學作品和客家大戲內容,例如第10冊第1課以〈走水落青〉述說製茶的萎凋等程序,已經達到「中高級」的難度,大部分學生根本連以客語自我介紹、生活對話都有困難。
客家委員會曾姓專門委員表示,客語弱勢在本土語中一直存在,直到去年客委會都還接獲台中、台南、新北家長反應,孩子在國中無法選擇客語,只能持續拜託教育部、地方政府、學校協助解決問題。至於學生能力不一的問題,北一女的老師就曾在客語課上,發現學生得用小學的課本來教,除部編版外,客委會也開發了客語數位學習教材,提供中小學客語教學現場使用。
坊間編撰的本土語文教材,也有同樣的問題,許瑞兒舉例,其中一份高中教材,要求學生以台語討論「漁電共生」議題,即便是從小講台語的人,也不見得能流利地說出相關詞彙。
許瑞兒強調,上述議題可以培養運用本土語言思辨、關注公共議題的能力,並不是不能教,但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程度差異。在培養出基礎能力之前,遇到這些內容,反而容易削減接觸本土語的興趣。
EdYouth理事長蔡其曄指出,教育單位應以學生生活背景及使用需求為基礎設計教材;保障「新二代」學習東南亞語與國家語言的機會,提供學分抵免機制;建議將本土語言,列為大學國文的通識選修範疇,提供授課獎勵。
對此,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秀菁表示,現在學生大都是多元背景,例如父母是新住民,想學東南亞語言,也想學台語、客語等,不同教育階段會有不同的需求。現行課綱有提供「分級」的可能性,教師可依照學生的程度選擇適當的教材,高中階段也可教國中、國小的教材。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專門委員張硯凱表示,今年編列約15億元推動本土語言教育,目前已培育約2.8萬名師資。除了學期間的固定課程,也鼓勵學校在寒暑假舉辦活動有更多機會學習本土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