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針對潛艦國造後續艦未來,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董事長黃正弘今天(6日)表示,後續艦預算若未能通過,台船除了被迫要解散建造團隊,重複IDF經國戰機研發失敗,且未來很難再向廠商購買主要裝備,後續艦建造計畫可以討論,「但是不能中斷」。另外,潛艦國造原型艦、海鯤艦,正進行泊港測試,4月海上測試,預計11月交艦給海軍。

國防部預計自2025年至2038年,以2840億8080萬元的持續預算,建造7艘潛艦國造後續艦。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12月19日初審通過明年度潛艦後續艦19億9600萬5000元預算,但因部分立委仍有意見,全案仍須經黨團協商;潛艦國造後續艦預算仍未最終確定。

針對潛艦國造後續艦預算若未能過關,黃正弘表示,台船組織800多人潛艦建造的「海昌團隊」可能必須解散,重蹈當年漢翔公司研發IDF經國戰機後,解散團隊覆轍;其次為了國造潛艦興建購置的廠房、器材設備浪費,第3則是設備採購會有困難。

黃正弘解釋,因為透過建造原型艦,裝備廠商知道台船有能力建造潛艦,願意與台船簽訂「前置合約」,廠商可以先下訂單備料生產,主要裝備的準備時間需要1年到2年,配合台船建造期程交付裝備,因此後續艦預算若未能通過,台船與廠商簽的「前置合約」無法生效變成正式合約,以後要再主要裝備廠商購買裝備就有困難。

黃正弘說,建造團隊若解散,很難再把人找回來,唯一的方式就是重新開始,但潛艦國造原型艦從決定要建造到現在已經10年,「我不覺得我們有多少個10年可以浪費」。

對於外界質疑後續艦一次即編列7艘預算,黃正弘說,預算是逐年編列、經立法院逐年審查,採「2+3+2」建造形式,首批就是2艘,但不管是以何種形式建造,台船的立場就是希望不要中斷,不可能如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所主張的,等原型艦測試好再編預算,這樣一定會中斷。

台船總經理蔡坤宗分析,7艘潛艦預算案建造採「2+3+2」建造方式,或是先編列2艘預算,後續再3艘、2艘的方式建案,設備廠商的看法也會不同,因為先編列2艘預算,不代表未來還會有後續5艘潛艦,廠商報價會納入風險成本,對台船來說預算編列「最好還是7艘」較有延續性,至於計畫期程是14年還是更長,可以討論。

針對潛艦國造後續艦未來,台船董事長黃正弘今天表示,後續艦預算若是未能通過,台船除了被迫要解散建造團隊,重複IDF經國戰機研發的失敗,且未來很困難再與廠商購買主要裝備,因此後續艦的建造計畫可以討論,「但是不能中斷」。中央社
針對潛艦國造後續艦未來,台船董事長黃正弘今天表示,後續艦預算若是未能通過,台船除了被迫要解散建造團隊,重複IDF經國戰機研發的失敗,且未來很困難再與廠商購買主要裝備,因此後續艦的建造計畫可以討論,「但是不能中斷」。中央社
原型艦、後續艦
「原型艦」和「後續艦」是相對的概念,後續艦指的是原型艦的升級。當一種艦艇型號被證明具有優良的性能或設計概念後,為了滿足更複雜的戰場需求或提升整體艦隊戰力,通常會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良,建造一批性能更強、功能更完善的新艦艇。這些新艦艇,就被稱為「後續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