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在九降風吹的地方辦戶外餐桌會是什麼景況,年底各大市集年終餐會熱鬧展開,習慣逛市集的親友約了新瓦屋聚餐,初聞要辦戶外餐桌,大家都很開心有個野餐機會,轉念之間,憶起遙遠的中學時代,此時正開學未久,還是穿裙子不冷不熱夏衣披外套,左肩書包右肩樂器,頭上的帽子顫顫巍巍,風吹來,不知道護帽子好還是壓住裙子先。

幸好,主辦人警覺了忽如一陣風的災難現場會難以收拾,在室內喝著熱呼呼的柿餅雞湯,各式客家人聚會常吃的三層肉、鹹菜乾燉菜,剛上市的菜頭和芋仔打的粄,假日蔬果市集強調當季時蔬和旬味,室內蔬食餐盤和戶外五峰甜柿與香菇,風合日的光影透過古蹟老樹斜灑流溢,「木漏日」(komorebi)我們同在一起Happy Together。

客家人共下食一餐大致如此,老屋共風中樹影,共下(kiung+ ha+,海陸腔)取上古漢語,共是連接詞,秋水共長天一色。唐朝詩人章碣有「攜觴共下木蘭舟。」在船上飲酒抒懷自是愜意,現代人遊樂多姿態,所以共下的下無限延伸讓人更歡喜,客語中以下為語助詞的有連續性的「下下」(ha+ ha+,海陸腔)是童稚經常頂嘴質問父母,「做麼个下下就來罵人,」每一件事都要被管束,「做麼个下下就愛問。」渾然不知下下被關心有多麼幸福。

澄黃的柿霜與雞湯非常美味可口。蕭秀琴攝
澄黃的柿霜與雞湯非常美味可口。蕭秀琴攝
樹上的柿子。蕭秀琴攝
樹上的柿子。蕭秀琴攝

有人關懷被安慰,往往就有好食等著,九降風吹得時不時輕咳氣喘,阿姆早早買了柿餅柿乾,柿餅喝下午茶隨手一顆當零食,柿乾不就為了外面薄薄一層柿霜燉湯補身嗎。

有柿霜的柿餅四縣客家人說像朵花又謂柿花,客家菜多用來燉雞湯,做法是黃耆、紅棗與柿乾熬一鍋湯,湯濾出後再放雞肉煮,滾沸後又再加柿餅煮沸增加甜味,如此才會得到一鍋白白一層柿霜的鮮甜滋潤好湯。

柿餅通常是指乾燥過程中還有百分之五十水分的果實,乾燥到只剩百分之三十之際,柿子中的葡萄糖會滲出看得到白白一層結晶粉,才能叫柿霜,秋天顧肺清痰湯品多,何以柿餅雞湯能標誌客家風味?

霜風吹的季節,日光如高緯度色溫白得刺人卻溫暖,老讓人想起〈北風與太陽〉的寓言,這種穿衣脫衣的獨特風土條件,讓人不知如何是好卻又是製作果乾的好時節,好的果乾確實需要三溫暖般的製程,浪漫台三線上的柿子產區,從東勢卓蘭公館一路北上到北埔新埔,各式甜柿、澀柿從山裡到丘陵錯落分布,到了新埔加工生產地橙黃柿海翻滾如波,獨具特色的季節風景造就風土飲食,柿子在風中垂掛與曬柿餅的田園風光,交織共下綽約美麗如斯。

有柿霜的柿乾與柿餅。蕭秀琴攝
有柿霜的柿乾與柿餅。蕭秀琴攝
客家人特有煲湯柿餅雞湯。蕭秀琴攝
客家人特有煲湯柿餅雞湯。蕭秀琴攝

蕭秀琴專欄/柿柿如意 然而無恁該食

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