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大陸冷氣團來襲,全台近日冷颼颼。立冬以來,台北市立動物園就開始為動物們準備各種禦寒措施,因應食材變化調整菜單、提升熱量,還額外提供薑粉及薑湯,加上暖氣、照燈、麻布袋、乾草等禦寒設施,讓怕冷的動物,面對寒冷時能平安溫暖度過,但有著厚厚脂肪、充滿油性皮毛的大貓熊及自帶防水、保暖羽毛的國王企鵝,對這種冷颼颼的天氣,可是十分喜愛。

靈長類的獼猴們會選擇相互擁抱取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詹德川 攝影)
靈長類的獼猴們會選擇相互擁抱取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詹德川 攝影)
大貓熊反而喜歡低溫的天氣。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大貓熊反而喜歡低溫的天氣。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針對草食動物,因應冬季的植物食材的品質與總量遠不如夏季,會以增加精緻飼料和乾草方式,補充所需熱量及纖維;針對多數靈長類,除了提供薑粉及薑湯去寒外,也會在食譜中增加熱量較高的堅果類,補充能量及營養;食肉目的大型貓科動物,如虎、獅、豹等,則是比夏季平均多約10至20%的肉量。

但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會因為天冷而增量食物,也有動物是採取少動、少吃的策略,來減少熱量消耗,例如棕熊及部分亞洲黑熊,會花更多的時間在休息或睡覺;外溫動物如爬蟲類動物,則是儲存足夠能量後,在冬天就來個「不動如山」,進入冬眠模式。

除了吃東西儲存能量,動物禦寒保暖的方式,也和人類相近,獼猴會選擇相互擁抱取暖;紅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們,會將保育員提供的麻布袋,當作披風蓋在身上保暖或是窩在電暖器出風口,享受熱風吹來;河馬、鱷魚選擇待在水裡避寒,因為水溫相對比陸地溫暖。

至於動物園最需要保溫的爬蟲類動物,不論戶外溫度多低,園方會儘量維持生態箱在攝氏30度左右,並提供保溫燈、夜燈、陶瓷燈及加溫板等作為輔助熱源,讓烏龜、蜥蜴、蛇等在冬天也感到溫暖。

保育員會為陸龜提供保溫燈、夜燈、等作為輔助熱源。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保育員會為陸龜提供保溫燈、夜燈、等作為輔助熱源。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部分亞洲黑熊在天冷時也會顯得慵懶,花更多時間在休息或睡覺。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部分亞洲黑熊在天冷時也會顯得慵懶,花更多時間在休息或睡覺。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水生的爬蟲類例如鱷魚,會在水溫比氣溫高時躲在水中避寒。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水生的爬蟲類例如鱷魚,會在水溫比氣溫高時躲在水中避寒。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