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綜合報導】透過攝影鏡頭將臺北建城140週年的歷史解壓縮。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舉辦老房子攝影徵件比賽,以「見城百事,老屋我城」為主題,吸引近2000件作品,參賽者橫跨14歲至80歲,亦有日本、香港等外籍人士參與。經評選後,有48件作品脫穎而出,即日起至12月22日在臺北記憶倉庫展出。邀請民眾實際走入老建築,感受建城百年以來,老房子的時光流動,並體會影像述說人與文化資產的互動故事。
北市文化局昨(24)日舉辦「2024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比賽」展覽開幕暨頒獎典禮。今年度投稿的1940件作品中,最小的參與者為14歲,最年長的則高齡80歲。當中有許多學生參與投件,顯示年輕人願意走出校園,關心城市的發展歷程。此外,亦有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等外籍人士參與,來自不同國籍、年齡層的踴躍投件與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投件民眾表示,拍攝的靈感來自幼時聽聞父母、長輩的口述記憶;或是自身看著老建築歷經搬遷、修復,逐漸成為現在的樣貌,因而對文化資產產生情感連結。這些影像訴說的故事,體現了不同世代對於台北的記憶,更鼓勵下個世代拾起相機,親自拜訪文化資產,拍出屬於自己的城市印象,共組多元、兼容並蓄的臺北城。
本次攝影比賽邀請「攝影」、「建築」、「文資」三大領域的專家擔任評審。評審委員蕭國坤老師說道,本屆投稿作品中,可以看見許多建築以外的視角,包含文化慶典、民俗活動等等,如何在有限的畫面中,同時呈現人、活動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是評審的關鍵;評審委員李易暹老師也表示,希望能透過得獎作品呈現出的多元觀點,激發民眾對文化資產的好奇,進而主動前往參訪、探索文化資產的歷史故事。
獲獎作品前三名皆以人物入鏡,將單純的建築照片,轉化為人與建築交織而成的敘事影像。
本次首獎由詹登貴拍攝的「原臺北刑務所宿舍」脫穎而出。評審指出,畫面以近似黑白的影像,增添老屋歷經火劫後的氛圍,作者也利用隔窗造景,營造出若有似無的反光幻影,令人在猜測照片敘事手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被引入時光隧道,以單一影像展現了極大的資訊量,故事性十分強烈。
第二名得獎者俞寶華,作品以「士林神農宮」為取景對象,透過近景中纏繞廟宇的竹藝與雕龍石柱,展現神農宮在現代與古樸中流轉、繁衍,遠處看似正在參拜的人物,搭配夜間拍攝的燈火斑爛,在信仰與藝術中交融共舞,充分體現「香火」的主題。
三獎作品為林超然的「歲月之牆」,影像取用林安泰古厝的大片白牆,牆面上的舊痕,在時空流轉中增添國畫般的意境,遠方靜坐的人物,似乎正在細細體會古宅的時代變遷,讓畫面在靜謐之餘,又多了歲月荏苒的詩意。
其他得獎作品還包含大龍峒保安宮、景福門、北投溫泉博物館等文資景點,透過畫面中動態、靜態的人物,拓展文化資產的歷史風采與多元面貌。北市文化局專門委員邱稚亘表示,文化局自2020年起開辦老房子影像徵件活動,至今邁入第五年。今年的投稿作品,相較往年共增加了近900件,其中不乏許多攝影好手投件。「今年適逢建城140週年,評選標準不僅限於老建築本身,更著重於人與文化資產的互動」,也希望攝影師能透過鏡頭,捕捉臺北建城以來,城市與老屋的歲月痕跡。
為了慶祝臺北建城140週年並鼓勵大家共襄盛舉,文化局特別與「台北霞海城隍廟」聯名製作參賽小禮,邀請紙雕藝術家成若涵老師設計「建城百四,平安百事」祈福香火袋。有別於傳統形式的香火袋,本次首度以紙雕藝術結合北門、城隍廟等文資意象進行設計,搭配月老、城隍老爺加持後的符紙,要為大家牽得良緣、消災解厄,希望所有投稿參賽的民眾,都能獲得滿滿的祝福。
「見城百事,老屋我城——2024老房子影像徵件攝影展」於11月24日至12月22日,在臺北市中正區的臺北記憶倉庫展出,期待透過這次的主題展覽,有更多民眾參與爬梳臺北文化資產的歷史脈絡,從不同角度,體會「人、屋、城」三者間的互動,共同將這份歷史的感動持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