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目前持續關注傳播政策、平台問責、中國傳媒、新聞業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和平新聞學(peace journalism)、氣候新聞學(climate journalism)及人工智慧(AI)等研究主題。
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開始在語言辨識、語音轉錄、自動翻譯等方面展現巨大潛力。這些技術的應用對於瀕危語言,例如台灣的客家話(客語),也帶來了全新的機遇。
隨著都市化及社會結構的變遷,客語的使用人數逐漸減少,面臨語言傳承危機。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定義,客語屬於瀕危語言之一。然而,近年來,AI技術的進步為客家語言的保存與推廣提供了新契機。
台灣客家委員會(客委會)自2021年開始建立「臺灣客語語音資料庫」,此一資料庫是保存和推廣客語的重要基礎。該資料庫運用AI的「語音辨識」和「語音合成」技術,透過深度學習模型來辨識和模仿客語多種腔調,如四縣腔、海陸腔等,並生成高精確度的語音數據。此一AI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於語言學習者,也為未來客語的數位化應用打造堅實基礎 。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客傳會)開發的「AI客語語音廣播自動生成系統」是AI應用於客語保存的一個成功範例。該系統整合了AI語音合成與辨識技術,能夠自動生成客語語音內容,僅需20秒即可生成250字的客語音檔。這樣的創新技術不僅提高了客語廣播的製作效率,也讓客語能夠更輕鬆地進入媒體及教育領域,成為全球首個實現這類語言技術應用的系統。更值得喝采的是,該系統也於最近獲得了第59屆廣播金鐘獎「創新研發應用獎」的殊榮。
AI技術對於客語這類瀕危語言的最大貢獻之一,在於語言學習上的應用。傳統語言學習往往需要面對面教學,尤其在語音學習上需要大量的實際語音示範。然而,AI語音合成技術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標準的語音範例,即便教師本身不一定精通某個腔調,也能借助AI提供正確的發音示範。聯合大學在客委會、國科會支持下合作開發的客語AI共創平台,正是利用此一技術,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客語學習方式 。
此外,2023年9月客委會舉辦的「2023客語AI應用黑客松」也充分展現AI技術在語言推廣上的潛力。透過競賽形式,技術開發者、語言專家和社群共同探索AI應用於客語生活場景的創新方式,促進了更多元化的語言應用。這樣的活動不僅增進了社會對客語的關注,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語言保護的行動。
AI技術對瀕危語言的保存不僅有助於文化傳承,也能增強族群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若AI機器人能夠流利地使用客語進行對話和生成內容,不僅台灣可以藉此展現科技實力,也代表台灣社會願意挹注資源並重視客語存續問題。
換句話說,AI技術有機會為客語等瀕危語言的保存與推廣開闢新的道路。從語音辨識、語音合成到自動生成語言內容,這些技術應用已經初步展現AI在語言保存應用上的巨大潛能。未來,技術的成功應用不能只依賴科技本身,還需要社群參與、政策支持以及國人對語言文化價值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