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問我爸什麼是打鬥四(daˊ deuˇ siˇ,海陸腔,又作「打鬥敘」),他笑笑不說話,我自認機智地自問自答,「沒有,」他表情怪異,我又自以為幽默笑說,「因為沒朋友。」奇怪的是他很少對我的客語提問默不做聲,這個單詞小時候會在阿公阿婆的對話中出現,尤其是在九降風吹得人厭倦,百無聊賴的午後提到誰煮了一鍋雞酒,或聽起來語焉不詳如㓾(chi,海陸腔,宰殺)了羊打牙祭之類的話語傳來。

打鬥四確實是客家人說偶然地、臨時起意地聚眾打牙祭之意,而且多半是中年男性才會有的活動,有人說這是客家男人的浪漫,若看到有女人、老人或小孩在旁邊,多半是像在賭桌邊插花吃紅的角色,真正的參與者是有兄弟情份的左鄰右舍,從小到大的玩伴,能聲氣相投拍肩膀,說一句hey man的buddy buddy(兄弟)。

我猜這件事在有些家庭是不太被認同,誰知道正值壯年的一群男人,聚眾吃酒作樂會發生什麼事,那年代說出不該讀的書名,約了參加什麼聚會,糟的是繼續下去就能找個地方推筒仔(tuiˊ tungˇ eˋ,海陸腔,麻將推牌九),原來只想小憩卻成了無法自拔的耽溺,聽了恐懼油然而生。

炒個粄條也是打鬥四的理由。蕭秀琴攝
炒個粄條也是打鬥四的理由。蕭秀琴攝

「打鬥四」用海陸講起來像「打斗喜」讓人摸不著頭緒,也很難意會,直到有次看見北埔人把農曆9月19日慈天宮主祀觀音生的平安戲節慶儀式,擴大成「打鬥敘食平安」活動,才恍然明白客語用「打」為開頭的詞,大約都和遊戲、樂趣的狀態有關,是人生中安適的一部分,像是打棋子 (下棋)、打新丁(慶祝生子)、打嘴鼓(聊天取樂)。

鬥本有聚攏、湊合之意,在小吃店或餐廳吃飯跟別人併桌叫鬥桌(湊合成一桌),跟會要湊人數較鬥腳數,挑擔子要能平衡才好鬥擔好挑,當然最歡樂的是兄弟們湊在一起吃喝打鬥四(打牙祭)。

四最難意會,既然是男人主導的樂趣,想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三朋四友抑或三親四眷總錯不了,問我爸到底是什麼意思,會不會是說像屋簷鳥築巢一樣「打竇」,我爸鎮定的說那叫「做竇」(zoˇ deuˇ,海陸腔,小鳥築巢)。

也有人把打鬥四說成go Dutch各付各的,感覺很相近意理卻是最遙遠的距離,go Dutch是十五、六世紀英荷海上全球爭霸戰爭中留下的俚語,英國人對荷蘭人吝嗇節儉的刻板印象,發展出來的輕蔑言語餘緒,至今成為聚餐吃飯各付各的說法;但打鬥四不是各付各的,而是各自帶些食物,甚至是某人得到一種難得的食材或買回平常不會特別做來吃的食物,叫大家一起來吃,被吆喝來的人則帶一些酒或家裡剛好有食物,或買一些自己想吃的食物一起打牙祭,最常見是可以配酒喝的小食,斬一盤鵝肉鴨肉,買一些雞爪雞胗等滷味;當然炒米粉煮蘿蔔排骨湯也無不可。

打鬥四有三杯最好,最適合配啤酒。蕭秀琴攝
打鬥四有三杯最好,最適合配啤酒。蕭秀琴攝
初次出缸的鹹菜湯也能是聚餐的理由。蕭秀琴攝
初次出缸的鹹菜湯也能是聚餐的理由。蕭秀琴攝
從前打到野味,絕對是打鬥四的好藉口。蕭秀琴提供
從前打到野味,絕對是打鬥四的好藉口。蕭秀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