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推出「突破封鎖線.戰後黑名單」特展,今天起至2025年10月12日於新北市新店區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展出,盼大眾瞭解威權統治時期「黑名單」制度的運作方式及對人身自由的迫害。特別的是,整體策展結合歷史情境及互動裝置,每位觀展人皆可在入口處抽取人物小卡,進入猶如真實場景的「證照查驗台」後,便可開啟「黑名單」的探索之旅。
特展呈現當時許多海外「政治難民」想方設法「突破封鎖線」闖關,只為回到臺灣,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爭取民主自由而發聲的資訊與文物,包含《臺灣青年》創辦人王育德前往日本時的手提箱、印製《鄉訊》的鋼板印刷機、黑名單面具,以及人稱「臺獨教父」彭明敏闖關出境的變裝假髮、義肢、側背包及眼鏡等,透過真實物件,提供更具有共感性的參訪體驗。
展覽另一大看點則是首次公開呈現當時被列黑名單人物,正式名稱為「甲資、乙資參考名單」,甲資是針對本國人;乙資是針對外國人。
臺灣在過去威權統治時期,曾以國家安全為由,透過行政命令與行政裁量,在外交與情治體系相互配合下,限制國人出境與入境的權利,交織成「黑名單」的巨大網羅。後來許多「黑名單」人士發起返鄉運動,積極爭取人身自由權利,讓台灣「黑名單」時代走入歷史。
展覽昨日開幕典禮,資深音樂人王明哲演唱其創作歌曲《故鄉的月較圓》和《永遠的故鄉》,這兩首歌是王明哲特別為曾經流亡海外的黑名單人士所創作,表達他們對故鄉的思念與無奈。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對家園的懷念,讓人感受到流亡者不斷湧現的情感和對故土的依戀;不僅是對個人經歷的抒發,更是對失去自由的深刻反思與思考。透過王明哲的歌曲演唱,喚起在場所有人對自由、回歸和家園的深刻反思。
策展人薛化元表示,「黑名單」的存在與運作,牽涉人民的入出境及居住遷徙自由,是臺灣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人權課題之一。這次的特展奠基在2022年出版的《戰後「黑名單」問題之調查研究》專書研究基礎上,設有「上鎖的國度」、「禁止『過關』的人」、「突破封鎖線」、「黑名單的終結?」4大展區,期待讓更多不了解「黑名單」的社會大眾及青年學子,不忘過去前輩們的努力,也瞭解今日的民主人權其實得來不易。
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表示,很高興人權館肩負人權推廣的責任,將黑名單這一作為過去政府控制社會言論和思想的方法,再次帶入大眾視野。王時思提到,必須讓這些歷史也存在人們的記憶裡,「只有更多人瞭解當時的歷史,才能理解臺灣今日的民主自由是多麼難能可貴」。
開幕典禮各界人士出席,包括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立法委員張雅琳、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策展人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薛化元;臺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陳南天、臺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長陳中統、臺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潘信行;政治受難者前輩陳欽生、張則周、伍國首、高金郎;政治受難者家屬黃春蘭、歐陽煇美;錫安山教會代表林麗真;曾經的「黑名單」人士,包含李錦容、毛清芬、羅福全、艾琳達等。
「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將於11月13日起到2025年10月12日展出,地點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的仁愛樓手工藝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