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24日公布最新的衛星照片,可見到在阿爾及利亞境內的撒哈拉沙漠,在9月29日的暴雨後,沙漠的低窪地帶已注滿水形成了湖泊,直至本月16日,湖水已深達達2.2公尺,覆蓋面積更達到74平方英哩(191.6平方公里,約0.7座台北市大)。
在5000至1.1萬年前的非洲濕潤期(African Humid Period),撒哈拉沙漠是一片更加濕潤、更加綠化的地區。地質和考古證據顯示,植被、濕地,甚至可能是大型湖泊,覆蓋了現在一片沙海的區域。上個月(9月),一場溫帶氣旋替北非部分地區帶來大量降雨,重現了這種潮濕的過去景象,如今風暴降水產生的徑流已在部分沙漠乾旱地區形成了幾個沙漠湖泊。
In the Sahara Desert, ephemeral lakes like Sebkha el Melah can transform the dry landscape after heavy rainfall.
#Landsat data enable scientists to study these lakes for clues about past & possible future greening of the region in a changing climate.https://t.co/c6k8dkfb5G pic.twitter.com/l09d6C7M70
— NASA Landsat (@NASA_Landsat) October 23, 2024
NASA 「Landsat 9號地球觀測衛星」(Landsat 9)搭載第二代陸地成像儀(OLI-2)拍攝的連續影像顯示,8月12日時該處仍被鹽與沙土覆蓋,但9月29日時的暴雨後形成了湖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高級講師阿蒙(Moshe Armon)經過精密計算,證實直到10月16日,湖水已達2.2公尺深,覆蓋面積更達到74平方英哩。
阿蒙指出,這座湖是由鄰近山脈的瓦德薩烏拉河(Oued Saoura)乾河谷注入水源,自有2006年以來,該處只有2起降雨事件曾短暫形成湖泊,一次是在2008年,一次是在2014年。這類的湖水通常能維持數年,以目前的水量來看,若沒有新的降雨,預計約一年左右就會完全蒸發。
傳統氣象學家普遍認為,稱為「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s)的週期變化,是非洲進入濕潤期的關鍵驅動因素,因為會導致太陽輻射分佈的輕微變化,以及北非季風強度及位置的變化。但是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遷的影響,加上米蘭科維奇週期效應,撒哈拉沙漠在未來幾個世紀和幾千年會在多大程度上綠化並長期存在湖泊仍需進一步觀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預測顯示,隨著全球氣溫升高,撒哈拉部分地區的降雨量可能會增加,但也會有特定地區降雨量可能會減少。阿蒙表示:「這些預測的不確定性比預計的變化更大,撒哈拉沙漠將會發生什麼仍然非常不確定,但我們希望透過研究這些湖泊最終能夠更好地了解撒哈拉沙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