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采妍/宜蘭報導】「是客家人的,請~舉~手~!」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從宜蘭縣三星鄉天送埤社區活動中心傳出,現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紛紛舉起手,表態自己的客家族群認同。「他們」,正是早期大家所稱呼的「福佬客」。
「福佬客」,大多是已不會聽、說客語,或者已經遺忘自身客家認同,但卻能在日常中覺察到客家底蘊,現在期待以多元族群認同,展現自我的宜蘭縣「客底」民眾。
宜蘭縣政府民政處主辦的「宜蘭縣113-114年客底文化發展計畫」開跑,首先拉開序幕的是「我與家鄉的座標」工作坊課程,希望藉由課程活動,透過民眾與家鄉的連結,進而探尋祖先,最終回歸自我,溫柔擁抱、認同客家。
而什麼是「客底」?本次計畫工作坊的開幕儀式便有最好的註解。天送埤休閒農業區理事長羅榮華致詞時用流利的閩南語向民眾表示:「我本就是客家人,客家文化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這個文化要好好保存。」他還提到自己最喜歡客家菜包,小時候都到鄰近的宋家吃客家菜包,展現出客底身分的靈活、跳脫族群框架,擁抱各樣文化薰陶的特質。



三星鄉代表會陳世玉主席,則在致詞時為民眾演唱客家歌曲〈客家本色〉,「唐山過台灣」,展現她對的多元族群認同的開放態度。
工作坊中,計畫統籌張淑貞老師與民眾分享過往宜蘭客家的田調經驗,指出北客與宜蘭紹安客的相似與差異之處,引起民眾熱烈討論。另外,張智欽教授於課程中分享祖譜之於家族與遷移的重要性,同時以客語讀出唐詩,引起民眾的讚嘆。更聽到七十幾歲的阿公與客底團隊分享,以前自家的阿公,也會唸客家俚語給他們小孩子聽,如經他已古稀之年,還能聽到阿公說的話,讓他倍感親切。
前來參與工作坊的民眾除天送埤及三星鄉的居民,更有從宜蘭縣其他地區來到的民眾,其中也有文史工作者,大家皆是為讓宜蘭更好,認同多元族群概念所聚集在一起。
其中文史工作者林先生表示:「客家人來到這邊聽台語、講台語,其實我們(閩南身份)也應該學習聽客語、學說客語。」展現多元認同的族群思維。
工作坊包含客底及客家文化、公民參與及田野調查課程,也會使用TGOs地圖協作平台建置田野資料、客底歷史脈絡軌跡等。接下來還會有一系列的田野課程、體驗活動、客底小旅行、客底說故事、客底繪本等活動及發表。
宜蘭縣客底文化發展計畫將持續到明年10月底,並以三星鄉天送埤作為實行據點擾動擴散,希望能透過讓宜蘭縣民眾認識鄉土故事、認識在地風貌、族群探索等課程或活動規劃,引導民眾自我覺察,然後發現客家,最終認同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