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綜合報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群聯電子產學合作爭議延燒,校方今天中午透過聲明強調「目前此規劃案仍在構想階段,尚未形成執行方案,在達成最大共識前,不會繼續推進行政作業。」不過各界仍有質疑聲音。《客新聞》訪問陽明交大的副校長周倩,回應各界質疑。周倩鬆口,目前這項產學合作案已經暫緩,校方的初衷是希望引進外部資源,為客家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不過在沒有大家共識之前,不會再繼續談,目前各界已經太激情,希望能冷靜下來,大家一起思考客家學院未來的發展,想清楚學院的需求。
周倩接受《客新聞》電訪時特別澄清,校方並沒有「強推」,更沒有要炒地皮,「因為根本還沒有成案,規劃要蓋的也絕對不是廠房、不是蓋商業大樓。」他解釋,產學合作案包含如何使用、要蓋什麼、跟什麼企業合作,都要經過繁複的程序,學校的校務會議是最高決策,也是最後一關,但就算校務會議通過,也僅是代表「啟動」,過程中仍有非常多破局可能性。
面對外界認為並未跟客家學院師生溝通,周倩說道,產學合作案之前都還在討論階段,是多方同時進行,學校主管在過程中與客院老師座談多次,只是說在還沒達到共識之前,企業因為程序比較快,已經先表達意願,才會造成雙方的誤解。
看更多《客新聞》:https://hakkanews.tw/
周倩說明,他目前也身兼客家學院的代理院長,這段期間也盡力瞭解客家學院的需求,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包括希望成立更多的博士班引進高階研究人才,增設客家文物館收藏各界捐贈的文物,聘用更多熟稔客語的老師等等,但「這些都需要空間,也要一個會館可以交流、甚至提供學者可以短期住宿。」
「如果要蓋,是否能配合客家學院發展?」周倩提出假設,目前的想像跟規劃都是從學院發展需求出發,盼能從學院願景出發,產學合作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包括學院需求的空間與資金等。
對於各界質疑客家文化學院要如何跟科技進行產學合作,周倩強調,原本規劃的就不是廠房,而是要研發AI,若客家學院要做文物保存,一定要借助AI力量,包括數位典藏、查詢與編碼等等。他認為產學合作可以相當多元,包括政策擬定、法規修正、實務應用,「跨界合作也可以引起一些思想改變等等,引進外部資源對在地客家也能盡一份文化保存心力。」
周倩指出,當初規劃引進企業資源時,本來就是往客家文化方向討論,包括使用客家意象、不要玻璃帷幕,這些都可以討論,目前也僅只是討論。」
「蓋房子不一定要毀壞景觀,初衷是活化,也剛好企業有意願。」對於外界對破壞景觀的質疑,周倩直言,他也認為這塊地非常優美,因此校方討論過程中,有針對環境景觀、不影響社區動線、水電需求與空間運用等角度進行評估,所以有了不要超過7層樓,或是不要超過客家學院樓高的建議。
周倩說,他完全可以理解部分師生連署表達意見的形式,但他也認為,這未必是雙方最適當的溝通方式,對於現在演變成體制外的連署活動,鼓動各界人士,他感到有些遺憾。不過,周倩坦言,或許是各方討論的時間還不夠長、不夠快,也不敷期望,但這兩週以來,學校緊鑼密鼓規劃更多的溝通,包括校長、總務長等人,原定5月中會到客院進一步討論,校方還是希望能保持與學院師生的溝通順暢。
周倩也說,若雙方能藉此雙方坐下來好好談,也未嘗不可,只是現在各界、各方聲音出現,焦點被模糊了,事情也複雜許多。
「就暫緩吧!」對於目前校方未來的決策,周倩鬆口,在沒有大家共識之前,不會再繼續談,「目前大家已經太激情,等大家冷靜下來,想清楚客家學院未來的發展,想清楚大家的需求。」比起你來我往的聲明,他更希望校方與學院師生能保持溝通管道,學校也會提供暢通的管道,不希望外界在不瞭解客家或是不瞭解客家學院的前提下,繼續誤解正確的訊息。
此外,針對外界對於客家文化學院未來發展的各式傳言,周倩澄清,目前客家學院的發展受到空間限制,校方其實持續投入資源,並且甚至希望能增設科系。目前在停車場興建建物一事,其實在20年前系所剛成立時即有討論,客家學院當時的建築設計師謝英俊也有一些草圖,這次提出的產學合作規劃,一方面希望客院能成長茁壯,另一方面也是學校願意投入資源,希望實踐20年前的藍圖,只不過目前在沒有達成共識前,還不會有進一步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