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佑昇、洪俊傑/新竹報導】新竹縣竹東鎮陸豐國民小學今(8)日一早,校門口突然出現一隻高達3公尺,由木造及稻草搭建而成的超大食蟹獴,小朋友們童言童語地講著海陸腔客語「禾稈(vo gonˊ)」、「食蟹狸(shidˋ haiˊ li)」,手舞足蹈地將稻草依照老師及志工的指示,一束又一束綁在食蟹獴藝術裝置身上,為這隻超大食蟹獴綁上「毛皮」,其實,這隻食蟹獴是去(2022)年甫成立的台三線藝術季學校,透過「動物回來了!」的生態理念,進一步結合客庄美學,串聯學校及在地社區力量,並藉由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展期能量,所推動的台三線地方美學擾動計畫之一!

由橫山好室青年、陸豐國小師生及台三線藝術季學校組成的大型藝術裝置食蟹獴。洪俊傑攝

台三線藝術季學校校長馮天蔚表示,台三線藝術季學校於去年成立後,積極地將台三線沿線的夥伴聚集在一起,共下挖掘台三線在地的客庄特色,像是石虎、食蟹獴、穿山甲、台灣白魚、螢火蟲、黃嘴角鴞等,並透過社區在地力量結合學校教育資源,一起復育、設計出在地的客庄地方美學特色,馮天蔚笑著說:「台三線藝術季學校不是一個單位,它更像是一個平台,一個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串連合作的平台!」

馮天蔚也向《客新聞》解釋今天竹東陸豐國小門口的大型食蟹獴藝術裝置,這隻食蟹獴其實是近年生態復育及環保理念「動物回來了」的發想,「我們也想要知道我們住的家鄉,有什麼珍貴的動物!」恰巧,客庄協力夥伴「大茅埔調查團」的吳哲銘在家鄉大茅埔架設生態攝影機後,成功拍到石虎、穿山甲、鳳頭蒼鷹、大冠鷲、領角鴞、藍腹鷴、無霸勾蜓、棕簑貓(食蟹獴)、臺灣山鷓鴣、黑眉錦蛇、埔里中華爬岩鰍、臺灣鮰等12種保育類動物,這些畫面過於振奮人心,因此,他就拜託吳哲銘也來新竹客庄淺山地區架設攝影機,竟也成功拍攝到食蟹獴、藍腹鷴等保育類動物,「但可惜的是一直都沒有拍到石虎!」馮天蔚說。

台三線藝術季學校校長馮天蔚。宋佩遙攝

也因為發現竹東、芎林、橫山這些客庄淺山地區,居然擁有這麼多珍貴的生態資源,因此,台三線藝術季學校和橫山好室創辦人陳致中、夥伴林祐德、潘坤元,以及竹東陸豐國小主任范僑洳、教師黃筱婷等新竹客庄在地社區力量,也在今年暑假期間,透過大小朋友共同創作體驗的方式,合力打造出專屬自己家鄉特色的亮點,像是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橫山「穿山甲」、竹東「食蟹獴」等。

今天的活動除了有帶著小朋友一起為食蟹獴披上「禾稈」毛皮,還有利用禾稈製作「草刀」,而參與活動的陸豐國小六年級女童徐紫彤、曾雅緹興奮地說:「雖然稻草有時候會割到手,皮膚還會癢癢的,但完成之後很有成就感!」、「下次還想要報名參加!」兩人更是興奮地透露,在這6堂課程中,第一次認識到自己家鄉,居然有保育類動物黃嘴角鴞,她們除了頻頻點頭「最愛黃嘴角鴞!」還現場示範黃嘴角鴞的叫聲,十分逗趣。

陸豐國小六年級女童徐紫彤(左二)、曾雅緹(左一)興奮地說:「雖然稻草有時候會割到手,皮膚還會癢癢的,但完成之後很有成就感!」。洪俊傑攝

竹東陸豐國小主任范僑洳說,新竹竹東陸豐國小是一間客語生活學校,許多孩子們都會講流利的海陸客語,而學校在馮天蔚校長前來洽詢合作計畫後,十分認同復育裡山動物及傳達藝術創作的理念,因此一起設計為期2個月,共6堂的課程,前4次是今年五、六月期間,在五年級的美術課堂上製作一些陶藝作品(裝飾成食蟹獴身上的白色線條),緊接著,在暑假期間,帶孩子們蒐集附近稻田收割下來的稻草,曬乾後做食蟹獴,而這次最主要的協力在地力量橫山好室的夥伴,也會在課堂中,帶孩子們從認識石虎出發,然後一步一步的認識到食蟹獴等保育類動物,也看見自己家鄉的美好「當然還會輕鬆學習到客語!」,只是因為這次的6堂課程設計,原先是專為「四、五、六年級設計」,但六年級學生今年暑假就畢業了,所以招生年齡下降至一、二、三年級,雖然藝術裝置的完成進度會變得比較慢,但整體的反饋是非常好的,還意外發現,「低年級的小朋友繪畫時非常注重細節,而且課堂的反應很熱烈!」范僑洳說。

當小朋友完成稻草手刀製作後,大家魚貫地走進多功能圖書室午餐,吃著客家炒「米篩目」(miˊ siˋ mug )、鳳梨「黃梨」(vong li)冰沙,小朋友也自然而然地唸出這兩道菜餚的客語名稱,童稚的臉龐,唸著流利的客語,模樣十分可愛。

陸豐國小教師黃筱婷向《客新聞》透露,竹東陸豐國小是一間很特別的在地小學,周遭擁有許多珍貴的客家文化資產和生態環境,所以她會帶著孩子們透過實際「走讀」的方式,認識自己的家鄉,近的地方就從附近的「伯公廟」開始,帶孩子們認識這些歷史建築、古蹟、生態環境,像是有些孩子會問「這間伯公廟怎麼沒有神像,只有一塊石碑?!」她就會透過一問一答的走讀方式,一一地向孩子們解釋,而新竹遠一點的地方,有北埔的「金廣福」、「姜阿新洋樓」、「新竹縣史館」、峨眉「富興老茶廠」等,她認為「孩子們如果不認識自己的家鄉是很空虛的!」、「從在地化的觀點中,是能看見世界觀的」,而孩子們走讀完後,寫的600字文章,她也會協助投稿各大報社,而獲得報社刊登的文章,也為孩子們增添不少自信成就感,她也希望藉由這些客家語言、生活美學的活動,能夠豐富孩子們的視野、培養孩子們的生活美學。

陸豐國小教師黃筱婷認為「孩子們如果不認識自己的家鄉是很空虛的!」、「從在地化的觀點中,是能看見世界觀的」。洪俊傑攝

最後,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指出,陸豐國小是竹東客庄很美的一間學校,附近有稻田阡陌、遠方有層疊山巒,他也介紹,以前頭前溪這條溪流靠近飛鳳山,但100多年前風災以及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讓頭前溪大變形溪水改道,將陸豐里的陸豐國小,原先地理位置是和竹東靠在一起,但經過2次颱風改道後,現在陸豐里變成和芎林靠在一起,因此,未來有機會客傳會也希望可以空拍這些客庄奇妙的地理改變畫面,讓大家認識大自然的震撼力量。

橫山好室青年、陸豐國小師生及台三線藝術季學校一起在大型藝術裝置食蟹獴前面大合影。洪俊傑攝
橫山好室負責人陳致中,希望能透過串連台三線客庄在地社區的力量,大家一起擾動、挖掘客庄在地生活美學。洪俊傑攝
食蟹獴身上的白色紋路,是陸豐國小孩子們的手作陶藝品。洪俊傑攝
大小朋友們一起用附近稻田收割的稻草,晒乾後組成大型藝術裝置食蟹獴。洪俊傑攝
孩子們認真地綁起稻草,然後為大型藝術裝置食蟹獴披上「毛皮」。洪俊傑攝
除了用稻草組成藝術裝置食蟹獴,這些稻草還可以手做變成草刀。洪俊傑攝
孩子們完成手作草刀,迫不及待地玩了起來。洪俊傑攝
孩子們完成手作草刀後,臉上露出滿滿的成就感。洪俊傑攝
新竹竹東陸豐國小一旁就是稻田,還可以看見遠方山巒環繞,校區十分優美。蘇佑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