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傑/綜合報導】高雄水情吃緊,燈號目前顯示減量供水的橙燈,行政院長陳建仁今(11)日赴高屏溪溪埔伏流水視察並表示,未來要度過缺水危機,中央與地方將攜手超前部,除了開鑿抗旱水井,淡海機組也在施工,跨縣市區域合作也很重要,才能讓台灣更堅韌永續。
陳建仁關心高雄水情及抗旱工作執行情形,在高雄市長陳其邁、經濟部長王美花、水利署長賴建信等人陪同下,赴高屏溪溪埔伏流水視察及聽取簡報。

陳建仁表示,全球都面臨環境變遷帶來的缺水問題,台灣透過前瞻建設抗旱,行政院也核定「2023年穩定南部供水抗旱計畫」因應。中央、地方攜手超前部署穩定供水,除開鑿抗旱水井,海淡機組也在施工,預計4月底可併入供水。高雄、屏東之間,如何更和諧地調配供水,陳建仁說,跨縣市互相合作、幫忙,分享共好,團結就能走得更遠更強,台灣也會更堅韌永續。
陳其邁表示,目前高雄市每日供水量從145萬噸降至136萬噸,加上其他再生水等水源,水車等相關配套也備妥,4月底前仍可穩定供水。此外,也希望水質改善能同步進行,包括管線替換、水質處理設施等加快腳步建設。
有關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在屏東縣里港鄉鑿井取水送高雄,引發屏東縣民抗議。王美花表示:「事緩則圓,區域調度是長期要做的事,會持續跟屏東民眾溝通,找到雙贏方法。」

水利署今天簡報表示,為因應南部地區春雨不如預期及梅雨晚到的可能性,已推動「2023年穩定南部供水抗旱計畫」,如高雄地區透過強化區域調度、增加抗旱水井及高雄緊急海淡機組等措施,可增加每日21.3萬噸及時救旱水源。
針對抗旱水井部分,南水局說明,今年4月底前預計完成50口抗旱水井,屆時每日可增加13.2萬噸水源;另外,還將再增加10口抗旱水井,可再增加水量約每日3萬噸。
水利署表示,針對山區及偏遠地區農業用水需求,已於大樹設置2部大型移動式淨水設備,協助有需求農民以水車取水載運補充水源。因應氣候變遷,需持續推動多元水源開發,如河槽補助地下水、伏流水、再生水、海淡水等工程均已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