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隱私權
  • 服務條款
  • 聯絡我們
  • 講客電臺
  • 國客兒
  • 客傳會
訂閱我們
2023年3月31日星期五
客新聞 HakkaNews
20230206-news
  • 熱門
  • 焦點
  • 要聞
    • 土耳其強震
  • 生活
  • 話題
  • 專欄
  • 專題
  • 國際
    • 烏克蘭
  • 新聞學客語
  • 寫客文
  • 客人誌
  • 客童話
  • 客庄
  • 專業客
  • 3C
    • 客站
  • 美食
  • 玩樂
  • 客影
  • 藝所
  • 饒平
  • 詔安
  • 1786平民戰士
  • 向原民學習
沒有結果
看所有最近的文章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
  • 服務條款
  • 聯絡我們
  • 講客電臺
  • 國客兒
  • 客傳會
沒有結果
看所有最近的文章
客新聞 HakkaNews
沒有結果
看所有最近的文章
  • 熱門
  • 焦點
  • 要聞
  • 生活
  • 話題
  • 專欄
  • 專題
  • 國際
  • 新聞學客語
  • 寫客文
  • 客人誌
  • 客童話
  • 客庄
  • 專業客
  • 3C
  • 美食
  • 玩樂
  • 客影
  • 藝所
  • 饒平
  • 詔安
  • 1786平民戰士
  • 向原民學習
首頁 專欄

何來美專欄/春耕農時依舊 景象迥然不同

客 觀點 by 客 觀點
2023 年 3 月 11 日
in 專欄, 焦點
閱讀時間: 1 分鐘
A A
何來美專欄/春耕農時依舊 景象迥然不同
分享到臉書分享到Twitter分享到Line

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布袋和尚這首充滿禪意又立志的「插秧詩」,在台灣稻作邁向機械化後,農友彎腰倒退蒔田的農村景象,已成為歷史。

不僅插秧機取代過去「女鏟秧、男蒔田」風情,耕牛也被曳引機取代,加上專業育苗,聯合收穫機的發明,現在的小農戶幾都請人代耕,從整田、育苗、插秧、病蟲害防治到稻穀收成、乾燥都是,農友頂多巡田水、施肥,但扣掉代耕費,利潤微薄。

農業科技再進步,農時仍舊不能誤,桃竹苗以北稻田仍是「春分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中南部還更早,而一期作插秧最晚也不能過清明。現正是春耕農忙時,而農村人口老化,幸農業已邁向機械化、專業化,且採調配代耕服務,才能補農村勞力的不足。

1950、60年代台灣還是農業社會,沒有休耕,除了兩期稻作,還有裡作,有些農友在二期作收成前就先植甘藷苗、蠶豆,勤勞的客家婦女還在田埂上種豆子,土地充份利用,農忙時不分老嫩大細都得幫忙,鄰里也常換工。

早年男工一天30元、女工28元,很多貧困家庭很少吃肉,油水不足,飯量大,8口之家兩斗米僅夠吃3天,而一斗米要40元,很多家庭單應付米糧已倍感吃力。先父1960年代初在銅鑼鄉中平村後龍溪畔買了近3分地河壩田來耕,就為了充裕伙食,而河壩田只有耕種權沒有產權,最怕碰到乾旱輪溉,因沒有水權,只得花錢買水灌溉。

先父怕春耕遇乾旱,一期稻作大都種耐旱的在來種。碰到輪溉時,只得向鄰田農友買水,輪溉水集中,頂多5到10分鐘,且常排到深夜,為讓圳水從後龍溪接水源頭全灌進河壩田內,先父常要我與母親、大哥分守好沿圳埤頭,以防水流向別圳或遭人竊水,這是童年難忘回憶。

除整田請人幫忙外,先父從浸種、育苗、蒔田、挲草、噴藥、施肥到收割、晒穀都是自己來,近乎全家出動,雖辛苦,早年稻穀價格也不高,但起碼已不再為家中伙食煩惱。

早期整田全靠水牛,要經犁田(翻土)、踏割耙(碎土)、耙田(去雜物)、打碌碡(打成泥漿)、打蕩棍(將田整平)等工序﹔現利用曳引機工序僅剰翻土、碎土整平。

插秧也得先用拉鏜將水田劃成方格,讓蒔田者有線格可尋,不致插歪。育苗也得自己浸種,現都是專業育苗,並以自動捲苗機將秧苗置於插秧機上,開著插秧機一天就可插3、4公頃。

現病蟲害防治、施肥,已有人運用空中無人機噴灑(藥),聯合收穫機割稻可將穀粒、碎屑、莖桿分離,甚至還能乾燥、包裝,早已取代早年鐮刀割稻、脫穀機脫穀、禾埕晒穀、風鼓機選穀等煩雜工序。

苗栗「硬頸攝影群」攝影家邱德雲、羅漢章,早年熱愛農村風情攝影,從1950至1980年代留下不少珍貴的傳統農耕鏡頭。水彩畫家張秋臺應農委會之託所繪的「耕耘系列」水彩畫作,也讓人懷舊。

台灣已高度邁向工業化、都市化,留在農村固守家園的大都是老農、老婦,幸有群受過現代化農業訓練的青年願回鄉務農代耕,並邁向機械、專業化,讓農村四季風貌依舊,且生生不息。

插秧機已取代人工插秧,圖為1978年公館山下農友彎腰蒔田的景象。羅漢章攝
駕駛機械插秧機一次可插8行秧苗,一天可插3、4公頃,大幅節省勞力。何來美攝
曳引機整田已全面取代水牛,白鷺絲的朋友也從水牛變成曳引機。何來美攝
春寒料峭,一群飽食後的白鷺絲在水田旁排排站,享受溫暖的陽光。何來美攝
已故「硬頸攝影群」攝影家邱德雲「女鏟秧,男蒔田」作品,1965年攝於苗栗西山。邱德雲攝
秧苗的培育已專業化,並設有捲苗輸送機,供應各地稻田。何來美攝
育苗業者以卡車將一捲捲的秧苗運送至各地農田,供應插秧機插秧。何來美攝
水牛整田要經多道工序,圖為1982年苗栗農友使牛犁田的鏡頭。羅漢章攝
春分前好蒔田,農業機械化後,一台曳引機就可整理大片水田。何來美攝
水彩畫家張秋臺畫筆下的「耙田趕工」,鑲嵌於糧食局苗栗糧管處外牆。何來美攝
張秋臺「耕耘系列」畫作「打碌碡」。何來美攝
張秋臺畫作「跪田挲草」,在農村已不復見。何來美攝
關鍵字: 何來美何來美專欄插秧
加入好友
上一篇

WBC經典賽/贏了!台灣隊火力全開 11比7擊敗義大利

下一篇

【寫客文】2023天穿日山歌大賽个觀察

RelatedPosts

何來美專欄/山田灌溉靠埤塘 一口山塘一份情
專欄

何來美專欄/山田灌溉靠埤塘 一口山塘一份情

2023 年 3 月 24 日
何來美專欄/謝長海祖孫三代 詩文影薪火相傳
專欄

何來美專欄/謝長海祖孫三代 詩文影薪火相傳

2023 年 3 月 17 日
何來美專欄/都會客家人應勇於參政
專欄

何來美專欄/都會客家人應勇於參政

2023 年 3 月 3 日
下一篇
【寫客文】2023天穿日山歌大賽个觀察

【寫客文】2023天穿日山歌大賽个觀察

丹麥挖出大神奧丁金幣 最古老銘文成考古重大發現

丹麥挖出大神奧丁金幣 最古老銘文成考古重大發現

1786平民戰士 1786平民戰士 1786平民戰士

☑ 訂閱並追蹤我們的臉書

♨ 熱門新聞

  • 義民廟春祭大典 賴清德:團結是義民精神對台灣最重要意義

    義民廟春祭大典 賴清德:團結是義民精神對台灣最重要意義

    20 分享數
    分享 8 Tweet 5
  • 狒狒脫逃非首例 曝22年前東南亞最大「ㄅㄆㄇ猴園」現況

    12 分享數
    分享 5 Tweet 3
  • 一生匠人魂/湖口客庄郵務士戴臣佑 《海角七號》寄出40年前尋人信件

    215 分享數
    分享 86 Tweet 54
  • 實測/11萬買特斯拉 EAP 值得嗎?這五種人別猶豫 刷下去!

    433 分享數
    分享 173 Tweet 108
  • 美濃四月櫻盛開 湖畔市集樁粢粑滿額送門票

    6 分享數
    分享 2 Tweet 2
  • 台灣客庄柑橘做果醬世界冠軍! 英國名廚勒帕德:經得起考驗、足以自豪

    6 分享數
    分享 2 Tweet 2
  • 狒狒逃脫死亡 六福村總監鞠躬致歉:「暫時關閉野生動物區、全面盤點數量」

    5 分享數
    分享 2 Tweet 1
  • 8萬株海芋5米高青鳥打造最大花園 4/1大園綺麗登場

    5 分享數
    分享 2 Tweet 1
  • 台中市2層樓民宅倒塌 1人送醫不治、2人受困待援

    11 分享數
    分享 4 Tweet 3
  • 桐花三行詩徵選出爐 永定腔《桐花靚》自1500首詩中脫穎而出奪金賞!

    121 分享數
    分享 48 Tweet 30

新聞來一客

新北客家青年展現新美學 跨域媒材藝術創作特展
生活

新北客家青年展現新美學 跨域媒材藝術創作特展

2023 年 3 月 31 日
穩物價過好年 經濟部:春節期間油氣價凍漲
新聞學客語

國際油價起價 下禮拜汽油評估起價0.5元

2023 年 3 月 31 日
宜蘭綠色博覽會今開幕 近萬人湧入享受大自然
生活

宜蘭綠色博覽會今開幕 近萬人湧入享受大自然

2023 年 3 月 31 日
台三線藝術季/食農教育結合桔醬、桂花釀 醃出客家蘿蔔新滋味
客庄

台三線藝術季/食農教育結合桔醬、桂花釀 醃出客家蘿蔔新滋味

2023 年 3 月 31 日
台中老屋倒塌釀3人亡 營造商、怪手司機過失致死遭移送
生活

台中老屋倒塌釀3人亡 營造商、怪手司機過失致死遭移送

2023 年 3 月 31 日
花蓮連2天牛隻闖鐵軌遭撞 列車延誤警追查飼主
新聞學客語

花蓮連2天牛隻闖鐵軌遭撞 列車延誤警追查飼主

2023 年 3 月 31 日

關於我們

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簡稱客傳會,是中華民國公共媒體機構之一,由客家委員會資助,2019年成立;目的在經營文化傳播媒體事業,並傳承客家文化教育,基金會旗下有經營講客廣播電臺(Hakka Radio),是台灣第一個全國性的客語廣播電臺,擁有台灣最多客語節目的音檔,以及最豐富的線上隨選收聽 (AOD),每日播報八節全客語新聞。

客傳會 2022 年新成立的客新聞 (Hakka News),屬於客傳會旗下的客家新聞傳媒平台。透過報導海內外重要新聞、客庄大小事,連結客家,期待更多人共下看見客家的美好。

歡迎在網路上追蹤與訂閱我們

推薦閱讀

激勵人心!11歲烏克蘭男童笑容傳遍全世界 12萬婦孺湧斯洛伐克

激勵人心!11歲烏克蘭男童笑容傳遍全世界 12萬婦孺湧斯洛伐克

2022 年 3 月 7 日
全球客家流行音樂大賽/信義香堤大道9日登場!金曲黃宇寒培訓畫面曝光

全球客家流行音樂大賽/信義香堤大道9日登場!金曲黃宇寒培訓畫面曝光

2022 年 7 月 7 日
日圓貶至25年新低 換10萬台幣現賺近2萬元

日圓貶至25年新低 換10萬台幣現賺近2萬元

2022 年 6 月 7 日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
  • 服務條款
  • 聯絡我們
  • 講客電臺
  • 國客兒
  • 客傳會

Copyright © 2022 客新聞 HakkaNews - 屬於 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All rights reserved.

沒有結果
看所有最近的文章
  • 客新聞
  • 1786平民戰士
  • 熱門
  • 即時
  • 焦點
  • 要聞
  • 生活
  • 客童話
  • 話題
  • 客庄
  • 專題
  • 藝所
  • 玩樂
  • 美食
  • 一等慶
  • 客站
  • 客影
  • 客人誌
  • 客傳會
  • 隱私權政策
  • 服務條款
  • 關於客新聞 | HakkaNews

Copyright © 2022 客新聞 HakkaNews - 屬於 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All rights reserved.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