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台源
上週9日清晨抵達伊斯坦堡機場,外面下著雪,但機場內悠閒的人潮彷彿一切照舊,與身後斗大的看板寫著「地震襲擊土耳其(Earthquake Hit Turkiye)」形成強烈對比。
這趟採訪從伊斯坦堡往東挺進長達上千公里,經過土耳其南部的阿達納(Adana)後,受地震影響的災情逐漸明顯,隨著我們接近震央卡赫拉曼馬拉什省(Kahramanmaraş),沿途加油站停滿了準備前往震災的車輛,路上幾乎看不到行人,而兩旁倒塌的房屋越來越多。震央地區的帕札爾哲克(Pazarcık)加油站不僅汽油被搶購一空,便利商店貨架被掃空,一旁還可見到持槍的軍警戒護秩序,氣氛逐漸緊張。
抵達阿德亞曼是10日清晨,越接近市中心災情更加慘烈,幾乎看不見完好的樓房,災民在零度的天氣中無處可去,只能就地搭起帳篷。我們一抵達就遇見台灣搜救隊救出壓在倒塌樓房底下的女子。當女子平安無事地從瓦礫堆被抬出來,兩國搜救隊員開心地擁抱、擊掌,台灣搜救隊員跟我們說,來到這邊語言不通,但救援任務不分國界,擁抱就是最好的語言。但把生還者從倒塌地大樓底下救出,只是搜救的一小段片刻,溫馨與激情過後,更多的是斷垣殘壁下的悲劇。
無論是在阿德亞曼北方一百公里遠的馬拉蒂亞,或是土敘邊境的阿克恰卡萊,每一處都有因地震而失去家園的顛沛流離。這次在土耳其待了一週,雖不是久留,但善良與熱情的土耳其人讓我留下相當深刻地印象。
氣溫是這趟採訪最大的考驗,動輒零度以下的天氣,讓台灣來的我們難以適應。災區各地只能靠燒起木材取暖,在寒夜中讓所有人共同取暖。來自屏東熱帶的台灣搜救隊員和我們說:「烤火不分國界,大家都是來搜救的!」現場各國搜救隊聚集,無論來自何處,拿起手機的Google翻譯就可以聊開。
一個溫馨的畫面讓我無法忘記:來自迪亞巴克爾(Diyarbakır)支援的土耳其人坐在營火前比手畫腳,告訴台灣搜救隊如何讓營火對流,讓火燒得更久,擔心火不夠暖的台灣搜救隊員則從帳篷拿出了毯子,與他們一起披著,這營火堆與毛毯就是台灣與土耳其人民間友誼的最溫暖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