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勝鴻、李台源/桃園報導】她是香港人,她通過客語認證!29歲、來自香港的Manna,因羨慕台灣的表演藝術環境,2014年來台就讀台藝大並從事表演藝術工作,今年三月她學習客家話才短短半年就取得客語初級認證。她說,客語、河洛語都是台灣人的語言,因為喜歡台灣所以學習客語,「只是想證明給台灣人看,我們想融入台灣的社會。」
Manna說,小時候在家裡,父母與她日常溝通時只會用香港話,但「父母只要說一些比較私密的事情時,就不會用香港話,他們以為我聽不懂,但小孩的學習能力很強,雖然不會講,但其實都聽得懂。」
後來Manna才知道,她的父親其實有客家血統、會講客家話。雖然她聽過父親講客家話,但其實對於客語的認識並不多,只有爸爸打電話給家人時才會聽到他們用客語對話。
因為對舞蹈藝術有濃厚興趣,知道台灣藝術文化活動蓬勃,尤其是看過雲門舞集的表演後,Manna非常嚮往台灣的藝文環境,因此高中畢業後報考台灣的台藝大,2014年如願來台念書,2019年畢業後也在台灣投入表演工作至今。
今年初,她參加「齊聚一堂劇團」的課程計畫,因表演工作有客語需求,她想在舞蹈之外投入劇場演出,因此就參加劇團的客語訓練計畫。一個不會講客語的香港人就這樣一頭栽進客語世界,從最簡單的「亻厓」開始學起。
今年九月,Manna參加客語初級認證考試,一舉通過四縣腔的認證。她說,父親在爺爺過世後就沒人跟他說客語,她想學了客語後就可以跟父親用客家話聊天,但「後來才發現爸爸講的是海陸腔,我學的是四縣腔,雖然都是客家話,但聽、說轉換之間還是有點吃力!」因此她還在嘗試轉換腔調中。
Manna來台灣七年多,走訪了很多地方,最有印象的客庄是三義,她說在香港說到客家,總是會有些刻板印象,例如香港客家人戴斗笠、戴袖套採茶、愛喝茶等,「但台灣客家沒有人戴斗笠,跟其他族群一樣,很難分得出來。」不過,她也發現台灣客家與她們在香港、廣東客家有個明顯的差異,「不知道為什麼台灣很多人講到客家時,都會用『小氣』形容;在香港或我爸爸那邊,說到客家就是代表慷慨、大器的意思,因為客家人很大方、很愛請客。」
Manna說學習語言就是希望可以深入當地的歷史文化,她們到台灣生活,會學習河洛話、客家話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喜歡台灣,而且這些都是台灣人的語言,「只是想證明給台灣人看,我們想融入台灣的社會。」
歡迎討論或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