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宋佩遙、莊勝鴻/苗栗報導】台灣千里步道協會連2天舉辦亞洲步道大會的「徒步嘉年華」活動,韓國4個步道團體代表今(5)日特別前往獅潭,走訪樟之細路的鳴鳳古道。鳴鳳古道與韓國濟州偶來步道在2019年便締結成為友誼步道,藉由這次活動,韓國訪賓除了再次體驗客家先民開山打林的產業歷史之路,也彰顯兩國之間的友誼。對於韓國訪賓以雙腳走訪步道認識台灣,山友紛紛表示高度肯定,堪稱是疫情之後的台灣與韓國最佳的國民外交。

千里步道協會今天帶領韓國濟州偶來基金會、韓國步道協會、驪洲河流步道、統營步道文化聯盟一行來到苗栗獅潭,自雲洞宮鳴鳳古道入口出發,在千里步道協會導覽下,走訪全長約3公里的樟之細路鳴鳳古道。這條約90分鐘路程的小徑,一方面是早期苗栗居民往返兩地的重要道路,另一方面也因為景色優美,曾被作為森林遊憩區,但因台灣旅遊型態轉變而在近年荒廢。

韓國步道團體於鳴鳳古道與偶來步道友誼紀念碑前合影。宋佩遙攝
韓國步道團體於鳴鳳古道與偶來步道友誼紀念碑前合影。宋佩遙攝
韓國代表在鳴鳳古道指示牌前研究路線。李台源攝
韓國代表在鳴鳳古道指示牌前研究路線。李台源攝

儘管天公不作美,獅潭一早就飄起細雨,山上更一度飄起大霧,來自北方的韓國步道團體近20名代表走在濕滑泥濘的步道上,從海拔400公尺的雲洞宮爬上該路段的制高點,然後再順著步道而下,雖然只有短短三公里,但沿塗中低海拔台灣原生的植被、山景,與時而飄來的雲霧、雨滴,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這條步道的魅力。

途中,韓團代表也遇到許多趁著平日來走訪樟之細路的台灣山友,台灣山友獲悉韓國步道愛好者特別來此體驗,沿途也向他們熱情打招呼、擊掌,台灣山友的熱情讓韓團代表山寒冷的山中感覺相當溫暖。記者沿途隨行也遇到來自台北的客家鄉親向我們介紹樟之細路是台灣歷史人文的重要道路,並肯定千里步道協會邀請韓國朋友,透過走步道來認識台灣。

韓國步道團體代表抵達步道終點——獅潭新鳳吊橋後,先到獅潭街上吃了當地知名料理,她們吃到「客家小炒」時,忍不住用剛學會的中文說:「非常好吃!」同行的客傳會董事長陳邦畛說:「這是客家人最有名的菜,而且這餐廳的客家小炒還得過獎。」

稍晚韓團代表也登上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5G多功能行動直播車——講客號」,接受金鐘主持人徐子雁節目《雁子飛過台三線》專訪,受訪者包括:韓國濟州偶來基金會代表-Eunjoo Ahn、韓國步道協會代表-Junkyun Jang、驪州河流步道代表-Minseo Kim、統營步道文化聯盟代表-Yongjai Kim等人,訪問內容將在講客廣播電台「雁子飛過台三線」播出。

獅潭新鳳吊橋東側入口旁放置著2019年設置的台、韓友誼步道的紀念碑,紀念鳴鳳古道與韓國濟州島「偶來步道第15號路線」所締結的友誼。

「樟之細路」這條跨越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四縣市的小徑,名稱源自於賽夏族與泰雅族對「樟」的稱呼「Raknus」,細路則是客家人對小路的發音「Selu」,一共包含220公里的主線與160公里的支線,並以山徑古道、農道、產道與公路等串接。三百多年來,樟之細路是原住民族遷徒狩獵之路,漢人移民拓墾之路,族群間防範衝突的隘勇路,西方人行醫宣教之路,樟腦與茶葉等內山物產運送銷往全球之路。

鳴鳳古道上的樟之細路標誌。李台源攝
鳴鳳古道上的樟之細路標誌。李台源攝
鳴鳳古道沿線都有石砌階梯,相當好走。李台源攝
鳴鳳古道沿線都有石砌階梯,相當好走。李台源攝
韓國步道協會代表Junkyun Jang對於鳴鳳古道上的山胡椒相當感興趣。李台源攝
韓國步道協會代表Junkyun Jang對於鳴鳳古道上的山胡椒相當感興趣。李台源攝
亞洲步道大會邀請韓國4個步道團體走訪獅潭的鳴鳳古道。宋佩遙攝
亞洲步道大會邀請韓國4個步道團體走訪獅潭的鳴鳳古道。宋佩遙攝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致贈講客號模型予驪州河流步道代表Minseo Kim。宋佩遙攝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致贈講客號模型予驪州河流步道代表Minseo Kim。宋佩遙攝
韓國濟州偶來基金會代表Eunjoo Ahn。宋佩遙攝
韓國濟州偶來基金會代表Eunjoo Ahn。宋佩遙攝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與韓國訪賓合影。李台源攝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與韓國訪賓合影。李台源攝
韓國訪賓不畏風雨走訪鳴鳳古道、一邊聆聽導覽並合影留念。李台源攝
韓國訪賓不畏風雨走訪鳴鳳古道、一邊聆聽導覽並合影留念。李台源攝
鳴鳳古道與偶來小路締結友誼步道紀念牌。翻攝客委會客庄小旅行網站
鳴鳳古道與偶來小路締結友誼步道紀念牌。翻攝客委會客庄小旅行網站
新鳳吊橋旁的台三線路標。李台源攝
新鳳吊橋旁的台三線路標。李台源攝
鳴鳳古道旁第1屆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展品——19世紀繞世界一圈的樟腦分子。李台源攝
鳴鳳古道旁第1屆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展品——19世紀繞世界一圈的樟腦分子。李台源攝
統營步道文化聯盟代表Yongjai Kim(左)接受講客廣播電臺金鐘主持人徐子雁(右)專訪。徐英瑞攝
統營步道文化聯盟代表Yongjai Kim(左)接受講客廣播電臺金鐘主持人徐子雁(右)專訪。徐英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