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下元節(農曆10月15日)水官大帝聖誕剛過,多數輪祀「三界(三官)爐」的客家庄也憑筶選出新爐主,並在年終前擇吉日「還天神福」。有春天的「許天神」,就有秋冬的「還天神」,即「春祈秋報(或春祈冬酬)」,有如西方的感恩節。秋收後冬藏,從這天起到年終各地客庄也輪流演收冬戲酬神,宴請親朋好友。
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分掌天、地、水,即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攸關五穀豐收,六畜興旺,是許多客家人的信仰,有些庄頭建廟共祀,無廟者則輪祀「三界爐」,祈求地方平安。
以苗栗縣銅鑼鄉七十份庄來說,清乾隆47年(1782)來自廣東鎮平的曾棟柏招人合夥募70股,將牛背山東側荒野闢成良田,為富庶客庄,地方稱「七十份」。清光緒8年(1882)曾建簡易天神宮,以感謝「三界爺」,後每年春祈冬酬,成庄民信仰。
開庄時,銅鑼鄉芎蕉灣、中心埔、七十份、公館鄉石圍墻及銅鑼鄉老雞隆(興隆),地貌本連為一體,日治初期屬興隆區,1899年設立興隆公學校,建有媽祖廟丶五榖宮、廷平寺,相當繁榮。
詎料明治44年(1911、辛亥年)7月洪災,「水打七十份」,人員財產損失慘重,天神宮也被沖走。後龍溪經公館福基段,主流本從公館中小義往苗栗水流娘流,日人據台後在福基建堤防,辛亥年山洪造成「上夜水打人字礐(堤防),下夜水打七十份」,主流往西朝牛背山東側山麓流竄,「芎中七石隆興」地貌也一「剖」為二。
老雞隆後日漸蕭條,1935年大地震3座寺廟震毀,重建三聖宮共祀;七十份天神宮遭山洪沖走後,「三官爐」也改由庄民輪祀,直到1951年才重建,目前天神宮是1993年改建,「還天神福」則選在國曆元旦。
無錢建廟輪祀的「三官爐」在客庄仍很多,尤其偏遠山村,如三義鄉十六份(勝興村)、西湖鄉鴨母坑(金獅、龍洞村)都是。客家語言、民俗學者徐貴榮是三義十六份人,他發現老一輩離世後,年輕一代接爐主意願低,十六份「三官爐」已被掛到附近的大伯公廟。西湖鴨母坑輪祀的「三官爐」,因卅餘年前輪值爐主家火警,連會員名冊都燒毀,且人口老化,也於2010年轉到德天宮奉祀,「還天神福」也選在元旦。
每到「還天神福」季節,各庄值年爐主會出動鑼鼓陣頭,到轄區恭迎各地「伯公」參加「還天神福」,後再席開福宴共享;家有添丁者也會做新丁粄,分享給親友、鄰居。
小庄大都只有「還天神福」福宴,沒有演戲酬神,但多數宮廟已成居民信仰圈,則聯庄演「收冬戲」,並宴請親朋;因戲班有限,演收冬戲也會分開,一般收冬戲都在下元節至冬至前舉行。
以我家鄉公館來說,早期上八庄與下三庄收冬戲日期分開,後改為同一天,198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公館收冬戲大拜拜家戶常合請外燴辦桌,因食客多,許多賓客「塞」在途中,令主人、賓客都心急,如今拜拜已很少人請客,熱鬧場景已不復見。
客家伙房圍牆設有「天官賜福」(天官大帝)神位,拜「伯公」先拜「天公爐」,拜「三界公」也「春祈秋報(春祈冬酬)」,都充滿敬天、惜地,祈求風調雨順的意味。








歡迎討論或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