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台北報導】今年新學期開始,包括客語、河洛語、原住民族語等本土語言,都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但立委質疑目前客語沉浸式教學師資不足,導致客語語言傳承效果不彰,客委會主任委員楊長鎮今天答詢時表示,客語在公私、生活、知識領域的使用都不同,如果一個語言無法承載知識,新生代也不會有興趣,他強調母語要傳承,家庭與學校都要推廣。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天邀請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率同所屬及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列席報告業務概況,大部分的立委都聚焦在客語教育及客語認證等議題上。
民進黨立委羅美玲質詢表示,客委會為了鼓勵國中小發展客語教學,但根據資料顯示,以客家文化重點區全客語幼兒園家數為例,近年來不增反減,苗栗在2020年有18間,到了2021年只剩下10間。
另外,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質詢指出,客語師資培育嚴重不足,110年教育部公費補助師資,客語教師僅有1人,對於學校老師需要考過客語證照是否有足夠誘因。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答詢表示,各縣市在客語沉浸教學的家數一直呈現浮動,如苗栗客語幼兒園在今年度已提升到30個學校;評估是因為背後沒有完整的制度去支撐,要使用客語沉浸教學需要花很多精神備課,但現有制度下難以推動。
國民黨立委鄭天財也詢問客家家庭中母語的使用情況如何?楊長鎮則表示,華語世代的人成為父母後,因為其成長過程中,同儕間已經習慣講華語,所以他交女朋友講華語、討論知識講華語、死黨談心講華語,所以許多父母因華語已成第一語言,雖然他們會說客語,但是跟家裡的小孩溝通還是以華語為主。
楊長鎮表示,因在公領域大家已經很習慣講華語,如果一個語言無法承載知識,新生代在家庭領域以外的地方使用的機會也會減少,也認同學校推動的沈浸式客語教學,可以彌補家中母使用的不足。
楊長鎮接受媒體聯訪時進一步解釋,因為少子化,各學校對於開新缺比較困難,所以才導致110年教育部公費補助師資,客語教師僅有1人;目前評估供需之間還是平衡,但問題就在於需求太低,「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楊長鎮表示,還是會全力去提升老師們願意接受第2專長訓練,能夠用母語授課;學生端則是朝家長方向努力,希望家長鼓勵孩子學習、使用母語。
楊長鎮指出,會加強現有師資,協助他們修相關的課程,在學分費、交通費上有補助,接受專長訓練的可能性;對於用客語進行沉浸教學教師,如數學、社會,由於備課負擔較重,因此有每個月新台幣2000元的研究費,希望創造足夠的誘因,讓足夠的教師願意投入。
楊長鎮認為,現在只要學校願意做,只要是在地客籍的老師,一個暑假密集的訓練,基本上是可以因應教學需求;所以重點是校長、老師願不願意去推動。
楊長鎮舉例,新北秀山國小在非客家地區,但當地有非常熱情的老師,鼓勵非客籍的老師去學客語,校長也很投入;楊梅的瑞原國中,校長也對客家母語高度認同,也推得很好;怎麼創造學校、教師的誘因,客委會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