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勝鴻、蘇佑昇/苗栗報導】國立故宮博物院「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巡迴展來到臺灣客家文化館!《客新聞》特別帶大家到這個「臺灣意象」展,搶先體驗展覽,一起從故宮推出的頂尖數位互動體驗技術,一窺各個帝國時期的臺灣客家元素,也從文獻、文物中發現,每個帝國時期眼中,所繪製的臺灣地圖,竟和現今實際的臺灣地圖差這麼多!


這次的「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巡迴展,巡迴到臺灣客家文化館,這也是客委會客發中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及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策劃的互動體驗展覽。

西元1760年的臺灣民番界址圖,僅繪出臺灣西部,臺灣東部呈現空白,但當時清朝的測繪技術已有一定程度,原來當時清代有劃定「番界」的政策,「界址圖」就是清帝國繪有原住民和漢人分界位置的特殊輿圖,因為不進入番界「東部」因此無法繪製出完整的臺灣地圖。莊勝鴻攝
西元1760年的臺灣民番界址圖,僅繪出臺灣西部,臺灣東部呈現空白,但當時清朝的測繪技術已有一定程度,原來當時清代有劃定「番界」的政策,「界址圖」就是清帝國繪有原住民和漢人分界位置的特殊輿圖,因為不進入番界「東部」因此無法繪製出完整的臺灣地圖。莊勝鴻攝
西元1760年的臺灣民番界址圖,僅繪出臺灣西部,臺灣東部呈現空白,但當時清朝的測繪技術已有一定程度,原來當時清代有劃定「番界」的政策,「界址圖」就是清帝國繪有原住民和漢人分界位置的特殊輿圖,因為不進入番界「東部」因此無法繪製出完整的臺灣地圖。莊勝鴻攝
西元1760年的臺灣民番界址圖,僅繪出臺灣西部,臺灣東部呈現空白,但當時清朝的測繪技術已有一定程度,原來當時清代有劃定「番界」的政策,「界址圖」就是清帝國繪有原住民和漢人分界位置的特殊輿圖,因為不進入番界「東部」因此無法繪製出完整的臺灣地圖。莊勝鴻攝
西元1760年的臺灣民番界址圖,僅繪出臺灣西部,臺灣東部呈現空白,但當時清朝的測繪技術已有一定程度,原來當時清代有劃定「番界」的政策,「界址圖」就是清帝國繪有原住民和漢人分界位置的特殊輿圖,因為不進入番界「東部」因此無法繪製出完整的臺灣地圖。莊勝鴻攝
西元1760年的臺灣民番界址圖,僅繪出臺灣西部,臺灣東部呈現空白,但當時清朝的測繪技術已有一定程度,原來當時清代有劃定「番界」的政策,「界址圖」就是清帝國繪有原住民和漢人分界位置的特殊輿圖,因為不進入番界「東部」因此無法繪製出完整的臺灣地圖。莊勝鴻攝
民眾透過旋轉按鈕,就可以移動牆面上投影故宮典藏的清朝繪製臺灣地圖,清楚認識當時清朝時期的臺灣客庄。蘇佑昇攝
民眾透過旋轉按鈕,就可以移動牆面上投影故宮典藏的清朝繪製臺灣地圖,清楚認識當時清朝時期的臺灣客庄。蘇佑昇攝
這次巡展到臺灣客家文化館的「臺灣意象」展覽,特別從故宮典藏的珍貴文獻文物中,爬梳、探尋客家,《客新聞》記者親自體驗,雙手握住螢幕手把,將螢幕移動到地圖相對位置,就能看見當時客庄的介紹。蘇佑昇攝
這次巡展到臺灣客家文化館的「臺灣意象」展覽,特別從故宮典藏的珍貴文獻文物中,爬梳、探尋客家,《客新聞》記者親自體驗,雙手握住螢幕手把,將螢幕移動到地圖相對位置,就能看見當時客庄的介紹。蘇佑昇攝
展覽中用最新科技技術,帶大家看《淡新檔案》古地圖,精彩重現位於臺灣客庄最古老的油井-出磺坑油礦文化景觀歷史現場。蘇佑昇攝
展覽中用最新科技技術,帶大家看《淡新檔案》古地圖,精彩重現位於臺灣客庄最古老的油井-出磺坑油礦文化景觀歷史現場。蘇佑昇攝
這次巡展到臺灣客家文化館的「臺灣意象」展覽,特別將臺灣客家元素拉出來呈現,圖為故宮典藏「職貢圖第二卷」的當時臺灣原住民畫像。蘇佑昇攝
這次巡展到臺灣客家文化館的「臺灣意象」展覽,特別將臺灣客家元素拉出來呈現,圖為故宮典藏「職貢圖第二卷」的當時臺灣原住民畫像。蘇佑昇攝
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於1934年發行,以帝國視角俯瞰大日本帝國轄下的主要城市、航道,其中臺灣面積與九州相當,但兩者在日本全國鐵道圖含臺灣的地圖上,畫面呈現卻不成比例,讓大家看見1930年代日本與台灣(左側)的微妙關係。蘇佑昇攝
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於1934年發行,以帝國視角俯瞰大日本帝國轄下的主要城市、航道,其中臺灣面積與九州相當,但兩者在日本全國鐵道圖含臺灣的地圖上,畫面呈現卻不成比例,讓大家看見1930年代日本與台灣(左側)的微妙關係。蘇佑昇攝

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表示,這次展覽以「臺灣意象」為主體,集結臺灣各大博物館與研究機構的藏品,展出臺灣幾百年來的風土人情,吳密察透露,「臺灣意象」去年在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出後,成功造成大轟動,也因為故宮博物院結合最新互動技術的方法,獲得國際13項獎項肯定,因此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一定要將互動展覽擴及到學生學校,讓學生們都來看『臺灣意象』體驗展,認識每個時期的臺灣,「當下我立刻主動和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和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談合作!希望能到臺灣客家文化館這麼好的場地來展覽!」這次的展覽,也加入了許多客家元素!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左)與故宮院長吳密察(右)於今天「臺灣意象」展覽開展記者會互贈信物。莊勝鴻攝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左)與故宮院長吳密察(右)於今天「臺灣意象」展覽開展記者會互贈信物。莊勝鴻攝

楊長鎮表示,這次巡展到臺灣客家文化館的「臺灣意象」展覽,是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次和客家合作,透過展覽特別從故宮典藏的珍貴文獻文物中,爬梳、探尋客家,展覽裡有呈現許多與客家相關的內容與觀點,包括從故宮典藏的「乾隆臺灣輿圖」,特別選出25個點位,結合數位與互動觀察形式,帶大家探索客庄的古今風貌;也運用AR擴增實境多媒體技術,設計了「幻境之窗」再造歷史場景互動體驗,從《淡新檔案》古地圖,重現位於臺灣客庄最古老的油井-出磺坑油礦文化景觀歷史現場;透過日治時期「兒童年鑑」,帶大家跟著小火車看當時臺灣及客庄中的重要物產,包括茶與樟腦。除了數位動態展件外,本展也透過故宮清代宮中檔奏摺、康熙六十年的下淡水社契字等文獻,呈現南臺灣客庄雙冬早稻於開墾、經貿與族群互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故宮典藏的清朝繪製系列臺灣地圖(清-西元1644-1911),這次展覽中可以透過數位互動科技,探尋當時的臺灣客庄面貌。莊勝鴻攝
故宮典藏的清朝繪製系列臺灣地圖(清-西元1644-1911),這次展覽中可以透過數位互動科技,探尋當時的臺灣客庄面貌。莊勝鴻攝
故宮典藏的清朝繪製系列臺灣地圖(清-西元1644-1911),這次展覽中可以透過數位互動科技,探尋當時的臺灣客庄面貌。莊勝鴻攝
故宮典藏的清朝繪製系列臺灣地圖(清-西元1644-1911),這次展覽中可以透過數位互動科技,探尋當時的臺灣客庄面貌。莊勝鴻攝
故宮典藏的清朝繪製系列臺灣地圖(清-西元1644-1911),這次展覽中可以透過數位互動科技,探尋當時的臺灣客庄面貌。莊勝鴻攝
故宮典藏的清朝繪製系列臺灣地圖(清-西元1644-1911),這次展覽中可以透過數位互動科技,探尋當時的臺灣客庄面貌。莊勝鴻攝
本次展覽展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有關歐洲最早出版的福建與臺灣、臺海兩岸地圖,台灣的樣子只有一半。莊勝鴻攝
本次展覽展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有關歐洲最早出版的福建與臺灣、臺海兩岸地圖,台灣的樣子只有一半。莊勝鴻攝
右邊像香蕉的形狀,就是當時清廷眼中的台灣。莊勝鴻攝
右邊像香蕉的形狀,就是當時清廷眼中的台灣。莊勝鴻攝
本次展覽也展出國立博物館的珍貴文獻。莊勝鴻攝
本次展覽也展出國立博物館的珍貴文獻。莊勝鴻攝
本次展覽展出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在西元1666年左右所繪的臺灣略圖文獻,讓大家看到當時的聚落、地理形勢、軍事要塞等。莊勝鴻攝
本次展覽展出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在西元1666年左右所繪的臺灣略圖文獻,讓大家看到當時的聚落、地理形勢、軍事要塞等。莊勝鴻攝
日本人1904年的台灣地圖中間是空白的,因為無法進入原住民區域測量。
日本人1904年的台灣地圖中間是空白的,因為無法進入原住民區域測量。

「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巡迴展
展出地點:臺灣客家文化館第四特展室
展出期間:即日起至112年5月31日止

活動資訊:臺灣客家文化館粉絲頁

https://zh-tw.facebook.com/hakkapark/ 

客發中心X國立故宮 台灣意象數位展 互動遊戲搶先體驗!

【莊勝鴻、蘇佑昇/苗栗報導】國立故宮博物院「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巡迴展來到臺灣客家文化館!今天一早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