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范修語/花蓮報導】位於富里火車站附近的老式相館「莒光攝影社」,隱身在大馬路旁的一排平房之間,要不是店門口貼著各式各樣的照片,也貼著「富士彩色軟片」、「健保IC卡拍照處」,大家很容易就會忽略這間開設超過55年的相館,這家相館默默地紀錄下富里珍貴的每一瞬間,走進相館猶如進入時光機一般,讓人流連忘返。
位於花東縱谷最南端的富里鄉,儘管鄉內人口僅約1萬人,但卻擁有原住民族、客家人與平埔族等多元族群。說到富里,許多人會聯想到稻米、金針花,這些富里的特產,全都可以在莒光攝影社的玻璃門上看見。玻璃門上貼著榮獲攝影比賽大獎的六十石山風景、阿美族豐年祭、花東縱谷四季變化,同時也有證件照、大頭照,張張都是富里最真實的記憶。
記者採訪當天,高齡87歲的照相館負責人江玉蘭人阿婆不在店裡,但阿婆的兒女仍熱切向我們介紹照相館的歷史。照相館內各式設備包括燈光、座椅、背景布幕一樣俱全,不過仔細看會發現,布幕上的場景竟保留了當年手工繪製的圖畫,一旁的展示櫃也有舊式的底片相機與各式底片,原來,照相館除了可以幫忙拍照,早期還提供相機出租與沖洗照片的服務。
二姊彭玲芬說,以前逢年過節,大家從外地回來富里,往往會來店裡租底片與相機,「人家照片拍回來,我們要馬上幫忙洗」,她還記得同學過年都會找她出去玩,但自己都要在暗房裡幫忙洗照片;拍身分證大頭照時也是,照片量很大,全家都要動員幫忙。不過她也說,在當時照相館利潤的確是蠻好的,收入甚至比當年擔任學校老師的爸爸薪水還多。
雖然媽媽已經高齡87歲,但彭玲芬說,很多人現在仍會來這邊指名要媽媽幫忙拍照,媽媽拍照總是非常仔細,都會叮嚀顧客衣領高低這些細節,照片也拍得不錯,不過現在都是用新型的Canon相機,透過電腦,家人在台北遠端修片,再把拍好的相片給顧客。彭玲芬補充,修圖並非現在的專利,以前底片相機時代,如果有痣想要點掉,或是鼻子要尖一點等等,在當時照相館也可以幫忙修。
彭玲芬與弟弟彭聖道回憶,小時候都要在暗室裡幫忙洗照片,爸爸會依照經驗判斷底片感光要多久,再把照片交給他們洗,但暗房裡面沒有光線,很容易就打瞌睡,一打瞌睡照片就過頭了。他們也說,爸爸的字非常工整,照片上的字都是爸爸拍完,在暗室裡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寫上去的。
富里鄉約有一半的客家人口,他們說,祖父是從苗栗南庄舉家翻山越嶺來當佃農,走了一個月的山路,從玉里八通關古道過來到富里。後來爸爸念師範學校,很喜歡玩照相機,大家要拍照都會找他,也因此他就教媽媽拍照,在家裡開照相館,媽媽以前也會到學校幫小朋友拍畢業照、個人照。
除了拍照,彭玲芬說,早期店裡還有出租新娘禮服,媽媽也會替新娘化妝,擔任類似今天新娘秘書的工作。現在店門口玻璃展示櫃內,人型模特兒身上還留有超過40年歷史的禮服,彭玲芬說,媽媽之前還會定期拿出來清洗,也象徵著照相館與當地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
莒光攝影社現在仍持續在拍照,依然是富里少數的照相館,當年的價目表甚至仍貼在牆上沒有什麼調整。同時,莒光攝影社也收藏許多老照片,包括富里學校的畢業典禮、同學會、運動會、婚喪喜慶,甚至還獵人捕獲台灣黑熊的珍貴影像,彭玲芬與彭聖道姊弟兩人翻著翻,更找到許多同學的老照片,「沒人去注意就沒價值」,這大概就是富里最有「歷史」的地方吧!
歡迎討論或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