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曾任聯合報記者、聯合晚報地方中心主任、國立聯合大學兼任講師,著有《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等十餘本書,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1982年7月1日新竹縣、市分治,今天屆滿40年。隨著少子化,出外謀職,多數縣市人口減少、外移,但新竹縣、市拜高科技產業之賜,人口卻逐年增加,可支配所得也僅次於「天龍國」台北市,分居二、三名,是國人羡慕的幸福縣市。
現桃竹苗四縣市,日治時期屬新竹州,州廳設在新竹,1945年台灣光復,新竹州改為新竹縣,該年底新竹市劃出為省轄市,縣治一度遷至桃園;但1950年縣市重新區劃,又將新竹縣市轄區重新劃為桃園、新竹、苗栗三縣。
早期國民黨一黨獨大,新竹縣派系領導人許振乾、許金德都是閩南人,分經營新竹客運、貨運,分稱東許、西許派,但因客家人多於閩南人,形成客家人當縣長、閩南人當議長的不成文慣例,但客家籍的邱泉華也當過議長,出現縣長、議長皆是客家人。
縣治所在地新竹市,閩南人佔多數,客家人僅約三成,新竹市想升格,多少跟閩南人當選不了縣長,鬱卒有關,但隨著民智提高,族群意識淡化,客家籍的林政則仍當選過兩屆新竹市長,同樣地閩南籍的林為洲在新竹縣也能當選立委。
縣市分治,竹東、湖口、芎林都在爭縣治,但縣長陳進興考慮發展性,力排眾議,認為以中山高貫穿的竹北最佳,他並以中山高為界,採區段徵收,分兩期開發360公頃土地,開發後地主分四成,縣府分六成,不僅土地大幅升值,地主、縣府雨露均霑,充裕了縣庫,也讓新竹縣成為最早發放老人年金的縣市。
1986年縣治動工時,朱盛淇、鄒滌之、彭瑞鷺、劉榭燻、林保仁與陳進興等歷任縣長都出席,盛況空前。1988年縣治遷入竹北,人口從數萬小鄉躍升為20萬6千人的都市,吸引許多竹科新貴置產。高鐵新竹站設在竹北,到台北車程不到半小時,比淡水搭捷運到台北還快。
竹北市民現不僅所得總額平均是全台第一,全台最富的20村里,竹北佔了一半,新竹市亦佔了7里;兩座耀眼的雙子星城,隔條頭前溪相望。
從清華、交通大學在新竹復校,工業研究院成立,到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中央政府將最重要的高等教育、高科技產業資源都給了新竹,它有如磁吸般,吸引大批國內外廠商、高科技人才進駐,造就大量的就業機會,也成為舉世注目的半導體、光電產業重鎮。
竹苗三縣市,以往苗栗縣人口最多,但近年來除與新竹相鄰的頭份、竹南,受到磁吸效應,人口增加,已躍升為全縣第一、二大市鎮外,其他鄉鎮市人口都逐年減少。
反觀,新竹縣人口已達57萬6千人,20年來增加了13萬人,已超過苗栗縣,也選出兩席立委;而新竹市則從升格前的近30萬人,增加到45萬餘人。
拜高科技產業之賜,連頭份、竹南都受惠;而新竹市長林智堅所提出的新竹縣市合併論,在國內也一度掀起熱門話題,後雖不了了之,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新竹縣市未來不論合併與否,都無損縣市共舞的加乘效果,繁榮可期。
歡迎討論或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