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翻譯《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等。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

銅鑼一敲,拜八仙,大戲開演;客家祭典做大戲都是這麼熱熱鬧鬧開始,一如轟轟烈烈上場的開拓者,揮灑大旗直到力竭,讓後生能夠繼續奮戰。島嶼上的客庄,苗栗銅鑼的拓殖,很能描寫這樣的場面。

待銅鑼聲響,然後上陸;這是早期以船為交通工具,到岸下船時的信號,後龍溪自東來到此處轉一個大彎往西北出海,三面環山一面平原以階梯式下降開展,名為銅鑼灣,這樣的地理位置,有山有水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客家人在此落腳,自然生活溫飽不成問題,累積豐厚資產就能開設學堂。

自上個世紀七〇年代起,才以銅鑼杭菊知名於世,叫來理所當然卻也讓人困惑,為什麼是杭菊,沒有其他的嗎?杭菊作為中藥材被引進,在傳說中的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之後,當年颱風在苗栗以南各縣市災情嚴重,九湖台地水患過後土地貧瘠無法種植水稻,卻成了適合栽種杭菊的土壤。

銅鑼杭菊的花期在每年十一月起,花季約一季結束。蕭秀琴攝

這是一段具體而微的客家人耕耘史,也是銅鑼開發史能夠說明客家人落腳各處的縮影,一如十八世紀初(清乾隆初年)渡過黑水溝的墾戶,拓荒禦敵建立家園,面對自然災害只能因地制宜尋找可行之道,盡其所能的勤懇拓荒並落地生根,遭逢災難毀於一旦也要就重新來過,才差堪建立幾樣維生資材。

像是銅鑼東南方以關刀山與大湖為鄰,一九三五年臺灣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關刀山大地震,讓在三條斷層帶上的地景全毀,是一次重創就要全部重新來過的傷痕,在此之前,銅鑼人早就因為苗栗土地調查事件,歷經一次農耕轉換。

一九二八年銅鑼、三叉(三義)人爭取到公有地放領,在日本商人手中取回傳統領地,可以入山砍柴薪能夠種植稻作,開窯燒陶精進藝術,並在戰後持續種茶做茶,耕耘出浪漫臺三線上最南端的茶園,九華山上、西湖溪畔,銅鑼茶廠是台灣農林公司從日本三井株式會社延續而來,以種植清新大冇(音同某,客語音pangˇ)為主,做出此地的紅茶,近幾年以貓裏紅聞名。

銅鑼灣的地形,只要爬上緩坡丘陵,就能一窺面貌。蕭秀琴攝

伐木、製腦與燒窯,到種茶、種花,累積培育後代的資本,雙峰山上結廬開學堂,培養出臺北帝大醫學部第一屆的醫生邱仕榮,他是一九二〇年代擔任銅鑼庄長、苗栗詩社栗社社長邱雲興得來不易的長子,地理上佇立的雙峰凌霄要能傳送於世,得要有文人仕紳之筆吟詠加持。

坐落在銅鑼台地上的台灣客家文化館,又是一個體現客家文化的「位所」,依丘陵緩坡而建造的螺旋式建築,在策展上總要呈現客家人的歷史切面,就像年度攝影展名為〈位所〉,以客籍攝影師葉裁和梁國龍作品見證時代,正在展出的是一九四六年出生於彰化二林八間客家聚落的攝影師葉裁,一位從自己的位置走向世界,以時代之眼見證的客庄風物,每一幀都是勤懇生活的痕跡。

在銅鑼以做銅鑼燒維生,是紀念雙峰草堂也是時代的風物。蕭秀琴攝
正在銅鑼台灣客家文化館展出的客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