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昨天(17日)捐贈127件日治時期動物標本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其中最受注目的,是全臺第二隻具文獻紀錄佐證的臺灣雲豹立姿標本。目前台灣雲豹已經滅絕。科博館表示,該標本因年代久遠、結構脆弱,無法對外展出,已將牠的模樣數位化上架至科博館精選典藏網,民眾可隨時隨地觀看。
林保署嘉義分署及科博館昨天舉行捐贈儀式,儀式中首度公開「雲豹動起來」影像,該影像由北澤鋼影像製作公司操刀,運用3D高斯潑濺法(3D Gaussian-Splatting)重建臺灣雲豹姿態。科博館是全台首間運用此手法進行標本3D建模的博物館,透過生成式AI技術,生動呈現已滅絕臺灣雲豹行走、轉頭、悠然在林間穿梭的靈巧模樣,畫面栩栩如生。
科博館館長黃文山表示,這次受贈的標本,原藏於嘉義分署所轄的阿里山博物館,是1935年開館時的首批展品,距今已有90年歷史。捐贈內容包含114件鳥類標本與12件鼠類標本,都是研究用棒狀標本,不僅原始採集標籤完整,保存狀況亦佳。部分鼠類標本標籤仍可見日治時期鼠類專家青木文一郎的印刷署名,與臺北帝國大學淵源深厚,具高度自然史研究價值。
科博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陳彥君指出,這次捐贈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臺灣雲豹立姿標本,儘管該標本缺乏原始採集標籤,外觀陳舊且左後掌斷裂,但仍可見其製作工藝細緻,姿態沉靜、神采奕奕。據嘉義分署2023年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進行的「阿里山博物館調查研究」計畫,這件標本曾於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的「新高山阿里山的自然界」展區展出,是臺灣目前極少數有文獻紀錄的臺灣雲豹標本之一。


該件標本的保存過程也頗具歷史性。分署長李定忠表示,1999年921大地震重創阿里山博物館,清查時發現這件封存多年的雲豹標本,已有受損情形。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現林保署嘉義分署)隨即委託科博館協助清理、代為保存。因標本老化脆弱,最終決定正式捐贈予科博館,以確保其長期妥善保存。
目前全球僅存五件有文獻記載的臺灣雲豹標本,這次科博館獲贈的是臺灣第二件具佐證紀錄的標本。首件為1923年由日籍動物學者牧茂市郎在阿里山沼平採集,現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其餘三件則分別收藏於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指出,臺灣雲豹曾被稱為艾葉豹、獐虎、高砂豹或臺灣虎,在歷史文獻中記錄不斷,據日本文獻資料統計,至1933年尚有半年內捕獲20隻的紀錄,主要來自於東部與中南部深山。然而,近年學界證實臺灣雲豹已滅絕,由於現存標本多缺乏背景資料,導致臺灣曾有雲豹的事實遭受質疑。此次標本的現身,不僅補足科學研究缺失的一環,也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科博館表示,未來將為這批珍貴標本提供恆溫恆濕的保存環境,並導入數位化技術建置典藏與開放資料庫,資訊將上網公開,供學術研究與社會大眾查詢,共同促進自然史知識的傳承與發展。




